體檢成果
調查地點:大白沙、龜灣、石朗
水溫:27-28度
能見度:20-25米
調查結果顯示,三個調查地點的底質組成以活珊瑚(即硬珊瑚和軟珊瑚之總和)占比最高,覆蓋率介於53.13%-68.75%之間,依照國際標準,活珊瑚覆蓋率超過50%,其珊瑚礁健康狀態屬於「優良」等級。石朗2個深度的穿越線活珊瑚是以軟珊瑚為主,大白沙2個深度則皆以硬珊瑚為主,龜灣則是5米穿越線以硬珊瑚為主、10米穿越線則是軟珊瑚及硬珊瑚差異不大。
底質組成其次為岩石,少部分為沙或碎石,珊瑚以外的生物性底質覆蓋率則相當低。
指標性魚類部分,三處都記錄到蝶魚,族群密度介於每100平方公尺為0.75-8.25隻,以石朗5米紀錄到的蝶魚族群密度最高,最低則是龜灣5米。其他指標性魚類則較少觀察到,大白沙5米及10米、石朗5米及龜灣10米處皆有記錄到鸚哥魚,族群密度介於每100平方公尺0.25-4隻。大白沙5米及龜灣10米則記錄到石鱸,族群密度每100平方公尺僅0.25-0.5隻;龜灣5米處記錄到裸胸鯙,族群密度每100平方公尺僅0.25隻;石朗5米處記錄到石斑,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0.5隻,雖然體長僅有30-40公分,但能記錄到體長大於30公分的石斑實屬難得。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三個調查地點都有記錄到的僅有魔鬼海膽,族群密度介於每100平方公尺16.5-97隻,其中以龜灣10米處的族群密度最高。此外,硨磲貝僅有在石朗10米處沒有發現,其他測線皆有紀錄,族群密度介於每100平方公尺0.75-6.75隻,以大白沙5米處的族群密度最高,但多數個體小於20公分。其他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僅發現零星的紀錄,石朗10米及龜灣5米處記錄到清潔蝦,石朗5米處則還有記錄到大法螺,族群密度每100平方公尺僅0.25隻。
歷年珊瑚礁體檢結果得知,2016年以前大白沙、石朗及龜灣的珊瑚生長情形相當良好,在淺處或深處穿越線活珊瑚覆蓋率都有過高於70%、甚至80%的紀錄。然而大白沙及石朗的岩石覆蓋率在2016-2018年間大幅增加,推測可能是2016年9月莫蘭蒂颱風造成大量空白底質;2018年至今的調查結果顯示,大白沙及石朗的活珊瑚覆蓋率似乎有增加的趨勢,但欲了解珊瑚礁確切的復原狀況依然需要累積更多年的調查。龜灣的調查次數較少,至今僅累計了2011、2015、2019及2020年四個年度的調查資料,需要持續監測以了解龜灣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歷年調查也顯示,三個調查地點的指標性魚類與無脊椎動物,除了蝶魚與魔鬼海膽以外,其他物種大多未發現,表示該區域持續受到過漁壓力的影響。此外,三個調查地點魔鬼海膽數量自2016年以後居高不下,部分穿越線甚至有逐年上升趨勢,而其成因是因為食物來源豐富、缺乏掠食者或其他原因所導致,須深入研究才能了解。
石朗淺處因有許多浮潛遊客,常有導潛餵食魚群,加上石朗為漁業資源保育區,觀察到的魚類種類較綠島其他調查地點豐富,但魚類的計算結果可能受到潛水員的干擾而有所影響。
圖:當天飄著雨,也澆不熄大家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