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78899208_eb76152aa5_z

2017小琉球珊瑚礁體檢

  • 作者 林育朱
  • 日期 2020.12.20
小琉球自去年受到莫蘭蒂颱風直撲影響,珊瑚礁也受嚴重衝擊。今年復原情況如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日前(10/31)重回原地,在小琉球海洋志工隊16名志工協助下,順利完成2017小琉球珊瑚礁體檢。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17年10月30日及11月15日

地方合作:小琉球海洋志工隊

調查樣點:美人洞、魚埕尾、厚石裙礁

天氣:晴

水溫:27-28度

能見度:美人洞20米、漁埕尾12米、厚石裙礁12米

小琉球自去年受到莫蘭蒂颱風直撲影響,當年調查結果顯示珊瑚礁嚴重受到風災影響,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和軟珊瑚總和)介於0.6-26.875%。

今年環境資訊協會偕同志工重回原地(美人洞、漁埕尾和厚石裙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覆蓋介於6.875-34.4%,最低為漁埕尾5米,最高為美人洞5米。兩個年度之間的差異,一是可能底質並非均質分佈,二是珊瑚礁可能有逐漸恢復。今年依舊可看到疑似珊瑚遭受風災後的殘骸,調查團隊還發現三處的硬珊瑚、軟珊瑚、甚至海葵都開始呈現白化,有一些群體已經死亡並且有絲藻附著。

指標性魚類部分,則觀測到不少物種,包含蝶魚、笛鯛、鸚哥魚、老鼠斑、裸胸鯙等。蝶魚的族群密度在0.5-7隻/100平方公尺之間,最低是漁埕尾淺處,最高則是美人洞深處,其他種魚類也有零星觀察到。美人洞海域為箱網養殖區域,極可能是因為有食餌外溢,因此魚類也不少。而各處活珊瑚覆蓋率低,魚類數量和台灣其他區域相比卻沒有特別差,可能是因為自2013年以來,小琉球漁會不遺餘力地推動三海哩內禁止施放流刺網,而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持續淨海,清除無數廢棄漁網,使得魚類數量得以維持。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觀測到數量最多則是魔鬼海膽,族群密度在1.25-28.75隻/100平方公尺之間,最低在漁埕尾深處,最高則在厚石裙礁深處,其他馬糞海膽、硨磲貝、大法螺則零星發現。魔鬼海膽數量最多在厚石裙礁,可能是因為此地珊瑚礁結構複雜,提供較多地方躲藏。漁埕尾的地勢則較為平坦,以往底質又多以軟珊瑚和海鞭為主,沒有太多洞穴或縫隙提供無脊椎動物躲藏。近年來頗負盛名的海龜也毫不意外地在每個地點至少都能目擊到一隻以上。

小琉球的象徵-綠蠵龜 (洪桂蓮攝)

近年來氣候異常情況頻傳,珊瑚白化時有所聞,今年則是從9、10月開始從墾丁、綠島、小琉球傳出有珊瑚白化的現象。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浮標紀錄,自2003-2016年統計資料顯示小琉球9月和10月的海水表面月均溫分別是28.6度和27.5度,而今年小琉球海洋志工隊10月中記錄到水下的溫度還有29度,顯示極有可能是因為多日高溫導致珊瑚「撐不住」,在入秋後陸續白化。

高溫不僅影響使珊瑚白化,珊瑚也會因為高溫不產卵,此外珊瑚幼苗的散播、存活率或生長速率等也會受到影響。去年受到颱風的衝擊,而今年珊瑚新生入添不易,無疑是雪上加霜,將大大影響珊瑚礁的復原能力。未來此地珊瑚礁是否能夠恢復榮景,還有待後續觀測。

軟珊瑚白化。旁邊疑似是白化而死亡的軟珊瑚,遺留下一地的骨針(林育朱攝)

雖然小琉球珊瑚礁的復原僅能仰賴大自然的力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呼籲,到此地旅遊觀光的旅客或潛水客,可以透過友善環境的旅遊方式,例如:遵守導覽人員或導潛指示,不隨意碰觸野生動物、珊瑚;潛水人需保持良好中性浮力,避免踢斷珊瑚;使用較天然的身體清潔用品,避免排入海中造成污染;避免食用珊瑚礁魚類等方式,避免對珊瑚製造更多壓力,讓它們能夠休養生息。

>>相關新聞:小琉球珊瑚礁體檢 風災一年後仍考驗生態恢復力

>>2017小琉球珊礁體檢精彩照片

主辦單位

贊助單位

共同主辦

更多文章

2023年 龍洞1.5 秋季 珊瑚礁體檢 ...
調查報告
2023年 龍洞1.5 秋季 珊瑚礁體檢 ...
2024-07-29
2023年龍洞1.5號第二次珊瑚礁體檢於9月17日辦理,可與同年6月底之體檢結...
2023年 墾丁合界 秋季 珊瑚礁體檢 成...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合界 秋季 珊瑚礁體檢 成...
2024-05-30
本次調查因合界浪況不佳,調查團隊僅能見機行事,於風浪較小的時機下水,分兩天完成...
2023年 墾丁合界 春季 珊瑚礁體檢 成...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合界 春季 珊瑚礁體檢 成...
2024-05-30
位於墾丁樣點合界,由陽光潛水自2016年起認養,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