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家體檢澎湖珊瑚礁 覆蓋率達國際優良級
今年是環資第三度結合休閒潛水,號召九名志工化身公民科學家,前往澎湖東嶼坪進行珊瑚礁體檢,以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南方四島之美。
這次除了天候及風浪狀況極佳,又得力於當地葉水上船長精確掌握澎湖海域的複雜海流,讓團隊得以為東嶼坪東、西、南側留下珊瑚礁體檢紀錄,水下珊瑚大片生長及魚群穿梭的榮景,也讓常在國內外潛水旅遊的志工們非常驚豔,非常肯定國家公園成立後為海洋保育帶來的效益,期許國家公園管理單位持續透過對海岸及陸地開發的限制,減緩對海域的威脅和干擾。調查結果顯示,當地活珊瑚覆蓋率達國際標準「優良」等級,指標性魚類也不少,而前陣子傳遭盜採的保育類硨磲貝,數量雖不多,個體卻幾近30公分大小,可說是相當亮眼的保育成績。
東嶼坪西側多分枝狀軸孔珊瑚。攝影:蕭伊真
體檢成果
調查時間:2016年8月27日
調查地點:東嶼坪南側(七尺門)、西側、東側
水溫:28-29度
東嶼坪三處珊瑚覆蓋率國際優良等級
此次體檢結果顯示,東嶼坪三處穿越線活珊瑚覆蓋率皆超過50%,達國際標準「優良」等級,指標性魚類不少,且體型也較大,但記錄到的無脊椎動物數量不多。
東嶼坪周邊海域的地形以礁岩交雜沙溝為主,2014年調查顯示東側活珊瑚覆蓋率僅佔31%,今年則高達68.8%,是因為今年藉由在地船長指引,並與佈線人員充份溝通,故能將穿越線設置在適合珊瑚生長的礁岩上,由此可見在地人加入體檢活動的重要。
而西、東側調查點的活珊瑚覆蓋率甚至超過65%,三處的珊瑚組成有顯著不同。南側軟珊瑚覆蓋率達到42.5%,可能因位於海流交會之處,軟珊瑚較能面對強流且懸浮物較多提供食源所致;西側組成以硬珊瑚為主,2015年強颱蘇迪勒侵襲澎湖時,造成許多斷枝,但今年復原情況甚佳,硬珊瑚甚至達63.1%;東側軟、硬珊瑚彼此競爭,覆蓋率分別為19.4%及49.4%,此處亦明顯可見活珊瑚疊生於大片死亡已久的分枝狀珊瑚上,創造出複雜的立體結構空間。
東嶼坪西側志工進行底質調查。攝影:蕭伊真 東嶼坪東側常見珊瑚近照。攝影:蕭伊真
指標性魚類部分,三個調查點都有紀錄到蝶魚,族群密度在1.25-5.75隻/每100平方米,東、西側可能因為珊瑚種類較多元,並提供較複雜的躲藏空間和覓食環境,故蝶魚數量較南側多。另外也零星發現石鱸、笛鯛、老鼠斑、石斑和鸚哥魚,穿越線外也記錄到藍點魟。
此地的指標性魚類數量和發現的種類都遠優於台灣本島或綠島、蘭嶼等離島地區的調查點,極可能是因為島上居民少、遊客人數也不多,種種人為干擾有限。然而,志工仍然記錄到船錨損害、廢棄漁網和垃圾等環境衝擊。
2014年10月澎湖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成立以來,公部門加強執法並配合宣導,是減少違法捕撈及提升海洋保育意識的最佳利器。雖然本次記錄的人為干擾屬於低度衝擊,但目前巡邏警力和船隻有限的情形下,如挹注更多資源和人力,或許可讓此地的生態更加繁榮。近年小琉球民間自組海洋志工隊,而基隆望海巷也由官方及民間一同發起看守海洋行動,保育成果相當豐碩,或許也可借鏡。
東嶼坪東側圓眼燕幼魚。攝影:蕭伊真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部分,三處僅發現魔鬼海膽和零星硨磲貝,可能因為無脊椎動物多屬於夜行性,白天較不易觀察。而魔鬼海膽的族群密度以南側的10.25隻/每100平方公尺為最高,則是因為南側珊瑚礁以軟珊瑚組成為主,不利魔鬼海膽躲藏,較易觀察。
硨磲貝數量雖不多,個體大小卻幾近30公分大小。澎湖縣政府為了保育海洋生態及物種,已於民國95年6月1日依漁業法將硨磲貝公告為保育類,提醒民眾,不得採捕、持有、販賣、處理及利用澎湖的硨磲貝,以免觸法。
東嶼坪東側正在啃食軟珊瑚的海兔螺。攝影:蕭伊真 東嶼坪可見到大於30公分的硨磲貝。攝影:蕭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