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2)年度番仔澳珊瑚礁體檢,由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 Shin Kong Life Foundation贊助9位志工取得生態潛水員,並於結訓後完成5米與10米2條穿越線調查。志工經受訓後,可使調查技能越來越熟練,將是未來珊瑚礁體檢的重要生力軍。
調查結果
調查日期:2022/8/22
天氣:晴
水溫:30℃
深度:5米、10米
能見度:6-7米
調查結果顯示,番仔澳5米與10米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與軟珊瑚總和)分別為8.125%與13.125%,皆以硬珊瑚為主,依照國際標準,若低於25%,則屬於「不佳」等級,於2個深度皆觀察到一些珊瑚群體有白化,甚而10米處記錄到零星新死珊瑚,是否因珊瑚白化造成,尚無法確知。其他生物類別底質部分,以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的覆蓋率最高,5米與10米處分別為47.5%與35.625%。
其他非生物類別底質,2個深度都以岩石為主,5米處與10米處分別為31.875%與42.5%,此外5米處有4.375%的泥沙覆蓋度。
從歷年調查資料觀之,活珊瑚與藻類覆蓋度互有消長,連帶影響岩石覆蓋率,然而今年5米處與10米處藻類覆蓋度較前三年不到20%的覆蓋率增加許多。而5米處的泥沙覆蓋率與去(2021)年(40%)相比,則明顯減少。
指摽性魚類部分,2個深度皆記錄到蝶魚,於5米處與10米處的族群密度分別為7隻/100m2與4.5隻/100m2;此外於5米處與10米處則分別記錄到鸚哥魚與裸胸鯙,族群密度各為每100平方公尺0.25隻與0.5隻。與歷年資料比較,蝶魚為此處最穩定的指標性魚類,石鱸、笛鯛、老鼠斑、石斑等僅有零星紀錄。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2個深度皆記錄到魔鬼海膽與龍蝦。魔鬼海膽於5米處與10米處的族群密度分別為0.5隻/100 m2與0.75隻/100 m2;龍蝦皆是0.25隻/100 m2。
與歷年資料比較,魔鬼海膽為此處最穩定的指標性無脊椎動物。而相較其他調查點,番仔澳記錄到龍蝦的機會較高,推測可能與其海底地形適宜龍蝦躲藏棲息有關。
在環境衝擊部分,5米處的漁業與一般垃圾的等級皆屬中度,10米處一般垃圾的等級則屬輕度,顯示人為干擾情形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