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類,一個古老的植物族群,在種子尚未出現之前,透過孢子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繁衍後代,大概是當時候的「高科技」吧。遠在四億年前,裸蕨植物開始出現,慢慢演化出不同的分支,相對於苔蘚類的植物,它多了維管束這個構造,能幫助它長得更高大,也因此在更具有繁衍優勢的種子植物出現前,它佔據了樹冠至地面的多數空間。
雖然它曾經在石炭紀時稱霸地球,從現今地底儲存的煤炭數量不難窺見當時候蕨類的繁茂,甚至有文章指出當時候的蕨類植物,可以長至45公尺高,相當於15層樓的高度呢!不過隨著種子植物出現與發展,蕨類退居森林的底層,除了桫欏科的蕨類仍較高大外,多數都已成了你我根本不會在意的「雜草」,其中也包含了今天文章的主角:半邊羽裂鳳尾蕨。
半邊羽裂鳳尾蕨,又名半邊旗,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台灣各地低海拔的林下、溪邊等陰濕空間的蕨類。從名字可以很輕易地想見它的外觀,葉子上雖然有羽裂,但只有半邊,嗯⋯⋯也就是說它不但長得不整齊,而且還不對稱!不過卻也因此讓它在野外的辨識度大幅地增加。
原以為葉子長成這種形狀的蕨類大概就只有半邊羽裂鳳尾蕨了,沒想到卻在準備撰寫文章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另一種長相相近的蕨類:天草鳳尾蕨。根據《蕨類圖鑑》中提供的特徵描述,簡單整理出以下幾個辨識的重點:
- 半邊羽裂鳳尾蕨的頂羽片為三角形;天草鳳尾蕨則呈現寬披針形。
- 半邊羽裂鳳尾蕨的葉脈不與葉緣相連;天草鳳尾蕨則有延伸至葉緣。
當然也有其他高手能從裂片形狀、上下羽片的情形等進行辨識,但作為一個不曾系統化學習植物辨識的我來說,上述兩個特點是我認為比較明顯的差異。
其實剛開始會在自然谷注意到它,真的是單純因為認識的植物不多,半邊羽裂鳳尾蕨是個好記有特色的蕨類,沒想到它不僅分布廣泛而且因為其形態的特殊,許多人將它做為觀賞植物種植,以植株的照顧來說,它喜好半遮蔭環境,可以透過孢子繁殖,亦可以利用分株法進行移植,基本上屬於相對容易照顧的種類。
半邊羽裂鳳尾蕨甚至可以藥用,根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它在中醫裡一般稱為半邊旗或半邊草,整株植物皆可入藥,主要作用包含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消腫。《台灣藥用植物圖鑑》中也有提到它是消腫、止血、跌打傷的重要藥材,有時候也作為青草茶中的其中一類草藥,是可以內服加外敷的多功能藥用植物呢!
台灣做為全世界蕨類密度最高的地區,擁有高達600餘種的蕨類,其中有60多種是特有種,豐富的蕨類資源還曾經鬧過一個笑話:曾經有段時間台灣大量外銷在《華盛頓國際公約保護物種名錄》中屬於保育類的筆筒樹,導致許多外國保育組織前來關切,並驚嘆於台灣山林中成群的筆筒樹數量。大家之後不妨多多留意林下的「雜草」,也許三五好友事後稍加搜尋,背後的故事會是你我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