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查看自然谷之星清單,意外發現裡頭竟然沒有樟樹!樟樹與台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民生、醫藥、工業甚至到信仰,樟樹都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謂「大隱隱於市」,也許就是太為人熟知且常見,才被自然谷之星忽略了。既然如此,這次就來好好介紹樟樹這個植物吧。
本草綱目云「其木理多文章,故謂之樟。」樟樹是台灣中低海拔常見的樹種,其樹皮紋路明顯而特別而被命名為樟樹。我帶學生認識植物時,常常請學生摸摸那像被鞭打過的縱向深刻樹皮,再摘下幾片葉子,細聞搓揉過後發散出來的香氣,對學生的五感啟發來說,樟樹是一個很好的教材。由於樹冠寬廣、遮蔭良好,又抗污力強且淨化空氣的效果佳,因此被廣植為行道樹。而樟樹也是長命的樹種,在鄉村及校園中常可看到佇立廣場的大樟樹,它們多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甚至有些被圍上一條紅布供為神靈。依據農委會110年的統計顯示,台灣已登錄的老樹約有4200株,其中樟樹就有433棵,為老樹樹種的第二名。而台中石岡因樹形優美而聞名的五福臨門神木,便是以一棵樟樹為中心,加上圍繞在旁的榕樹、朴樹、楠樹及相思樹組合而成。而自然谷芒果樹平台斜上方的樟樹平台,也佇立了一棵超過150歲的大樟樹,這棵樟樹是自然谷攀樹團隊的進階攀樹場所。甚至還有一位攀樹教練曾在樹上拍攝婚沙照。而在自然谷森林深處還有幾棵不小的樟樹,也被用來做為攀樹訓練,其中一棵甚至還在樹上搭了一個空中平台呢。
金門有一句「一樟、二瓊(烏桕)、三埔姜(黃荊)、四苦楝,芭樂頭無路用」的俗諺。用以形容哪些木材最適合做陀螺,樟樹陀螺在旋轉時發出的聲音最好聽,因此受到親睞。然而樟樹除了做童玩外,木材質輕易加工,在刨削時還會散發香氣,因此成為廟宇神像、雕刻工藝品重要的材料,台灣有許多廟宇的神像及雕飾即是用樟木製作。而樟材的耐水、抗蛀的特性,更使它成為早期製船的優良木材。不止於此,樟樹提煉出來的樟腦在早期更是珍貴,並且為台灣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台灣的製腦歷史可推至明鄭時期,鄭芝龍與日人交易之物品清單中便有樟腦。清康熙29年時在台灣設立船廠,開始在台伐取樟木,而在雍正3年時,清政府以製船為由,將山區樟樹皆收為官有。當時為了貼補製船的工料費用,准許匠首們私自熬腦販售。沒錯!在早期樟腦製作只能算是製船的副產品。然而樟腦是化工、醫學、香料及驅蟲劑的重要原料,在各國大量需求下,咸豐年間台灣樟腦已漸漸晉升為重要的輸出商品。甚至到日據時代,台灣的樟腦出口已成為世界第一。而樟腦的製作技術也從一開始的煎腦法慢慢進步成桶式煉腦法,直到化學製程興起才漸漸被取代。
將搓揉過的葉子捧在手上細聞,那濃而不膩的氣味總能讓我神清氣爽,同事覺得未成熟的果實聞起來還有一股冰淇淋汽水的氣味,或許讀者們下次也可以試著用鼻子好好觀察認識一下這種常見的大樹。樟樹終年常綠,但在葉子掉落前會轉變成紅葉,而開花時原本的翠綠樹冠會被花序點綴成斑駁的淡黃色(不過其實它的花瓣是白色的),這蠻符合鄉村生活的意境:看似平凡生活中不時又帶有一點變化。樟樹的優點不少,我最喜歡的還是樟樹的態度:花果雖不太起眼,但老樹蒼勁的姿態,卻讓人難以忽略。像是一個看似平凡,卻因日常處事及氣度而受人敬重的智者。直到現在偶爾經過樟樹還是會細聞葉子的味道,摸摸深裂的樹皮,在心中感謝這些為環境默默付出大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