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21281538_5d44f305be_o

2020 澎湖馬公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

  • 作者 洪聖雯
  • 日期 2020.12.21
今年度澎湖本島的珊瑚瑚礁體檢已於4月13-15日完成,由日日潛水、波賽頓海洋運動俱樂部、海洋途徑、興仁潛水、海洋公民基金會以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攜手進行。4月13日晚間先為志工進行行前課程,由科學指導員教導基礎珊瑚礁生態知識、「珊瑚礁體檢」緣起和目的、調查方式及水下安全須知等。4月14日前往杭灣進行水下術科課程,帶領志工先練習操作浮力袋固定、佈線及調查方法,最後在4月15日於杭灣及山水港東側實際執行珊瑚礁體檢。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20/04/13-15
調查地點:杭灣、山水
天氣:陰天
水溫:22度
能見度:5-8米

底質調查結果顯示,杭灣的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及軟珊瑚之總和)為29.4%,山水港東測海灣的活珊瑚覆蓋率為28.1%,皆以硬珊瑚為主。而以國際標準來說,2個地點皆屬於「一般」等級(即活珊瑚覆蓋率為25-50%)。杭灣底質組成依占比排序,分別是岩石(36.25%)、硬珊瑚(25.63%)、沙(18.75%)及碎石(10.63%);其他生物性底質的比例皆很低,軟珊瑚占3.75%、藻類及海綿各僅占1.88%。此外,碎石組成主要為分枝狀珊瑚的殘骸,死亡但尚未破碎的片狀及分枝狀珊瑚殘骸亦隨處可見,同時也發現茂盛的軸孔珊瑚群集,顯示杭灣確實為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而因為過往發生環境事件是以造成珊瑚死亡。山水港東測的底質組成則依序為岩石(36.25%)、硬珊瑚(26.88%)、泥(18.13%)及藻類(7.5%)。

 

圖:從尚未碎裂的片狀及分枝狀珊瑚殘骸可見杭灣過去珊瑚成長之繁盛/洪聖雯攝
圖:杭灣的軸孔珊瑚群集生長茂盛/洪聖雯攝

指標性魚類調查顯示,杭灣及山水港東側兩處皆以蝶魚數量最多,其族群密度分別是5.75隻/100m2及6.5隻/100m2。除了蝶魚以外,杭灣觀察到的指標性魚類僅有兩隻石斑,但體長皆小於30公分,未達珊瑚礁體檢調查法要記錄的體長,因此沒有呈現在圖表中。

山水港東測海灣則記錄到比較多種指標性魚類,包含石鱸(0.25隻/100m2)、笛鯛(2.25隻/100m2)及老鼠斑(0.5隻/100m2)。所記錄到的老鼠斑皆為體長5公分左右的幼魚,這些老鼠斑是否能順利長成大魚,有待持續觀察。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調查顯示,杭灣僅記錄到魔鬼海膽,族群密度為3隻/100m2。山水港東測則記錄到比較多類別的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包含魔鬼海膽(3隻/100m2)、馬糞海膽(0.25隻/100m2)及硨磲貝(2.25隻/100m2)。

環境衝擊調查顯示,杭灣主要為珊瑚損害(如珊瑚斷枝)、漁業垃圾(如漁線、漁網)及一般垃圾。珊瑚損害程度較為嚴重,可能與杭灣近年來頻繁的人為活動有關。山水港東測的主要受到的環境衝擊為船錨、珊瑚損害及垃圾,但衝擊程度皆較低。

 

今年是我們首次於杭灣執行珊瑚礁體檢,從杭灣的底質組成可以發現,雖然活珊瑚覆蓋率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等級,但從碎石主要的組成為分枝狀珊瑚的殘骸,以及隨處可見的死亡但尚未破碎的片狀及分枝狀珊瑚殘骸來看,杭灣過去珊瑚成長之繁盛。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在6年前開始在杭灣內進行人工珊瑚復育行動,至今已投擲了數百座珊瑚移植磚,以期重現杭灣珊瑚生態的榮景。未來若能持續執行杭灣的珊瑚礁體檢,也能更進一步追蹤珊瑚復育的成效。

除了設置珊瑚移植磚以外,種苗繁殖場也同步進行硨磲貝、海膽以及鐘螺的復育。然而今年度的指標魚類以及無脊椎動物的調查顯示,杭灣的指標生物僅記錄到蝶魚與魔鬼海膽。指標生物多樣性低,表示杭灣珊瑚礁的生態功能尚未健全。

近年來,有許多業者帶著一波又一波的浮潛客及潛水人員到杭灣活動,推測觀察到的珊瑚斷枝與頻繁的人為活動有關。遊客亦常在水中以食物吸引魚群,然而以台東杉原灣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為例,研究顯示因為遊客長期餵魚造成該海域原本多元的生態變成單一化。在現今並無法規得以規範遊客餵魚行為的情況,未來杭灣海域生態及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值得持續關注。

圖:杭灣的珊瑚移植磚/洪聖雯攝

繼去年首度在山水港東側海灣執行珊瑚礁體檢,今年我們再度回到此處進行第二年度的調查。相較於去年的調查結果,今年的活珊瑚覆蓋率較低(2019年活珊瑚覆蓋率為43.1%,今年度活珊瑚覆蓋率為28.1%)。指標無脊椎動物的部分,2019年的調查顯示魔鬼海膽族群密度高達30隻/100m2,為今年的10倍之多(今年記錄到的魔鬼海膽族群密度為3隻/100m2)。然而單從兩次的調查結果來看,不能斷言說是該區域的生態正在衰退。主要影響調查結果的原因應該是兩年度的佈線方向不同,通過的區域不同。2019年佈線方向約為120度,今年的佈線方向約為140度,建議未來若要在任何一處進行長期珊瑚礁體檢監測,應儘量固定佈線方向或位置,並選擇相同的起始點,以盡可能降低因底質分布不均對各年度調查數據的影響。雖然山水港東側記錄到的指標性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種類較杭灣多,然而我們也觀察到較大量的泥沙淤積,以及較為混濁的水質,水質對於山水港東側珊瑚礁生態的影響有待持續觀察。

和去年山水港的調查結果相較之下,今年度調查到的硨磲貝數量較多,平均體型也更大,每一百平方公尺內至少有1隻體型介於10-20cm的個體以及1.25隻體型介於20-30cm的個體。澎湖縣政府自2005年起公告硨磲貝全面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是否因禁捕令使本地硨磲貝有機會成長,其成效可透過長期的調查 (例如珊瑚礁體檢) 進一步得到檢視。

 

合作單位

特別感謝海洋公民基金會籌備本次活動,以及日日潛水、海洋途徑、興仁潛水以及波賽頓海洋運動俱樂部的全程參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