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的葉片,力求爭取陽光
自然界中,植物的身形都有其道理。蕨類沒有花、果實和種子,一般也沒有明顯的樹幹,因此在繁衍上較為弱勢。以觀音座蓮為例,因為不像樹木一樣高壯,因此發展出特別大的葉片,以期接住蓊鬱林間木葉間隙落下的陽光。
為了支撐葉片而發展出的假脈
為了爭取到更多曬太陽的可能,這些大大的葉片還分裂為羽毛般的複葉。取一片複葉正反透著光瞧一瞧,咦,和一般想像中的葉脈長得不太一樣。
觀音座蓮的葉脈像叉子,也像舉起雙手在跳舞的葉脈。有些小羽葉的葉緣上,還接著一條一條短短的痕跡,真有意思。翻翻書求解,原來這樣的小痕被稱為「回脈」,主要的任務是支撐著小葉抬頭挺胸,獲取更多陽光,而非一般認知的「脈」主責傳輸水分與礦物質,所以也稱作「假脈」。
一切都是為了求生存
自然真是一環扣一環,每個小小要素都有其存在的原因。觀音座蓮的葉柄和羽軸看起來肉肉的很有力,再仔細看、伸手摸摸,可以發現羽軸基部膨膨、脹脹,有如強壯的關節。這個胖胖的地方稱為「葉枕」,是個會隨氣候變化的小機關。當環境乾而缺水時,葉枕會調整略為萎縮消下 使支撐的葉面微微下垂少曬點太陽,降低水分蒸發蒸散。
觀音座蓮竟然有這麼神奇且能隨氣候變動的機關,難道是這股神力所以在華文世界裡我們才稱之為「觀音座蓮」嗎?不不不,不是的,把臉再貼近一點,有看見底部一團黑黑很像繡花球的部分嗎?這就是傳說中的座蓮!看起來一個洞一個洞的,那些洞以前可是長著觀音座蓮的葉柄,只是如今葉柄老了脫落,徒留葉托成雙坐於肉肉的塊莖上。
觀音座蓮所屬的合囊蕨科共同特徵就是托葉大大。主要分布範圍為熱帶雨林的合囊蕨科,在亞熱帶地區較常見於溝谷,因為溝谷潮濕,環境和熱帶雨林有些相像,正回應了何以自然谷總有那麼多歡欣鼓舞的大觀音座蓮們,揮動著羽葉和大家打招呼。
據說居住在熱帶雨林的人們在食物缺乏時,常會取合囊蕨科的大型托葉與塊莖作為澱粉補充。時近傍晚,因雨困在山中的我肚子實在咕嚕嚕的餓得不得了,穿上雨鞋兩步併一步走進觀音座蓮的大片羽葉下,七手八腳地終於掰一片托葉來嘗嘗。嗯……嚼起來脆而多水,咖ㄘ咖ㄘ,口感澀澀的,像連皮吃的不甜梨子。我還是想辦法來下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