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第三個星期六為國際淨灘日,除號召志工共同淨灘外,環保團體也倡議各界需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量,才能根本解決此問題。而長期於新北市國聖埔海灘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今(21)日與立法委員陳曼麗、波蘭留學生古正浩等人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塑膠濫用問題,並從使用量最大、最廣泛的塑膠袋、免洗餐具著手,除擴大塑膠袋管制範圍及提升塑膠袋費用外,內用店家或攤販不提供任何材質免洗餐具及鼓勵商家提供外帶客人自備容器優惠。
國外研究顯示, 2010年全球沿海國家造成8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等於每分鐘倒一垃圾車的塑膠到海裡,再不採取行動遏止,海洋裡持續累積的垃圾重量將在2050年多過魚類!海洋廢棄物導致海洋生物死亡的新聞也屢見不鮮,例如:2015年死亡的短肢領航鯨小梧子、2016年救傷後野放的綠蠵龜小叮噹,海洋廢棄物不僅嚴重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命,甚至可能影響我們的漁業資源!
究竟垃圾哪裡來?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協會長年於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發現數量最多的前十名,多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多數台灣人密集使用或接觸的塑膠提袋和免洗餐具連續兩年(2014-15)蟬聯前五名。協會的監測數據顯示,前五名海洋廢棄物的數量平均下來,10平方公尺大的空間(相當於3坪大的房間),就可以撿到6個塑膠提袋、5個免洗餐具,「你能夠忍受自己的房間散布這些垃圾,這麼髒亂嗎?我們都不行了,更何況是海洋生物。」
根據環保署公告數據,目前「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為14.30億個(重量約為9,624噸),然而,這僅僅是購物用塑膠袋的數量!其他小吃店、夜市、飲料店等所提供的塑膠提袋卻查無資料。經濟部統計處的統計顯示,內銷(含間接外銷)台灣的各式塑膠袋每年至少都在13萬噸以上。塑膠提到使用量是否真的有減少,恐怕是個問號!
Free Taiwan from Free Plastic Bags發起人波蘭籍政大學生古正浩表示,塑膠污染問題不論是在台灣、波蘭或在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因此他於日前發起網路連署,希望台灣政府全面禁止提供任何免費的塑膠袋,包含所有型態的商家,並且建議所有塑膠袋全面收取最少5元。目前超過8600人參加連署,多數都是台灣人。他指出,塑膠袋非常容易在環境中流佈,被風吹、流入河中,最後進入海裡,透過食物鏈,最後危害人類健康。「台灣人每年的塑膠袋人均使用量是歐盟四倍,我們相信這個議題需要更全面而積極的行動。」古正浩呼籲臺灣政府對塑膠提袋使用量過高的問題採取堅定措施,解決塑膠提袋使用氾濫問題,展現保護環境及台灣人身心健康的決心,他也相信這樣的政策,將帶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
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林育朱公佈日前由協會發起的「塑膠袋有感收費」網路調查結果,99%以上的受調者認為台灣的塑膠袋濫用情形相當嚴重;超過8成受調者認為收費有助於減少塑膠提袋使用量,而且許多人提及收費必須夠高才能遏止;超過9成受調者覺得塑膠提袋應全面收費,包含小吃店、夜市、早餐店,其他部份民眾認為可以逐步推動;而最關鍵的「收多少費用」才能令民眾真正有感,轉而自備購物袋,只有17%的民眾回答1-2元,顯示現行的收費金額,令多數民眾無感還是會繼續選擇現場購買,而有三成六民眾選擇5元,三成六民眾選擇10元或超過10元。
而林育朱也提到,2002年限塑政策上路,要求政府機關或有店面的商家內用不可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但是紙類卻不受限制!環保署統計數據顯示,「塑膠類」免洗餐具從24.35億個減為3.52億個,但是其他材質(包含紙類)並不受限制,雖然限了「塑」,可是實際上垃圾不一定真的減量。環境資訊協會經過實測發現,一個不自備任何餐具的外食族一天可能使用的免洗餐具,包含碗、杯、湯匙或筷子,總量可能高達30個以上。環境資訊協會也調查目前各縣市正在推動或執行的源頭減量政策,發現地方政府多會配合環保署相關法規或政策執行及稽查,顯示環保署確實扮演很重要的領頭羊角色。而有些縣市政府也非常值得鼓勵,例如:台北市、宜蘭縣、金門縣、嘉義縣或高雄市,因為他們不僅配合環保署,還願意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已經或預計推出更進一步的源頭減量行動。而限塑政策也該邁入下一個階段,所有可以內用的商家、攤販或夜市都不該提供任何材質的免洗餐具,包括筷子或湯匙,而政府也可以鼓勵商家提供自備容器優惠予外帶的客人。
長期關切環境保護議題的立法委員陳曼麗也表示,限塑政策2002年就上路,至今仍有塑膠濫用的狀況,可能原因有環保署執法效果有限,多數執法人員多採用規勸方式,而非直接開罰,無法有效遏止。而這些塑膠後續處理方式,一是採取掩埋,但塑膠是千年不化,另外一個就是焚燒,而如果含有PVC,可能影響到空氣品質。應該採用汙染者付費,讓造成污染的人付出代價,但是找到污染者比較困難,所以可以轉而從源頭收費。而以往塑膠提袋只針對有店面的商家,比較好管理,未來如果擴大塑膠提袋管制的對象,包含早餐店、傳統市場都不能提供免費塑膠提袋,對於源頭減量是很有幫助的。並且應該提高費用,增強民眾自備提袋的意願;收取的費用必須進入政府基金作為政策研究、環境教育、宣傳或垃圾處理、清除等使用,可以促進後續的改善,而非讓塑膠提袋成為營利商品,費用進到業者的口袋。陳曼麗也鼓勵民眾,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先自備環保袋減少使用塑膠袋,期許「希望經過民間的努力、立法單位催生和行政單位落實,讓台灣塑膠減量的夢想能夠早日實現。」
「除了不斷發動志工在海邊撿垃圾,我們也需要更多對垃圾減量有感的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今年地球日邀請民眾從改變自身行為開始,至淨灘日前夕,已為台灣減少近20萬個塑膠袋的使用量。不論是個人或是民間團體甚至是地方政府皆盡己之力為垃圾源頭減量展開行動,也希望中央主管機關能儘快落實政策,在場人士再次呼籲政府正視塑膠濫用問題,並從使用量最大、最廣泛的塑膠袋、免洗餐具著手,除擴大塑膠袋管制範圍及提升塑膠袋費用外,內用店家或攤販不提供任何材質免洗餐具及鼓勵商家提供外帶客人自備容器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