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香港人,當初會想學潛水,是因為在小琉球第一次看見清澈的寶藍色海水 ── 香港的海,多數時候都是綠色的;加上琉球到處可見的超大海龜,甚至遍地的海膽,都令我覺得,原來海的「生物量」可以如此「豐富」。於是移居台灣後,便發狂地潛水,同時由一個只參與人類議題的city boy開始關心環境這回事。
後來我才知道,正常的珊瑚礁,一如其他生態系,如果健康的話就不會是個別物種泛濫,而是顯示出其生物的多樣性。正因珊瑚礁受到破壞,藻類無限制生長,天敵又遭濫捕或無法適應環境,以藻為主食的海龜和海膽等才會如此集中。
在馬來西亞,嚴格限制進入人數並且有水下巡邏員的著名潛點西巴丹 (Sipadan),其生物多樣且個體碩大無朋、珊瑚茂盛如森林,而且水中難尋一粒垃圾或廢棄漁網,無愧「上帝水族館」的形容;相比之下限制較寬鬆的兩個潛點馬布 (Mabul) 和卡帕萊 (Kapalai),則大大遜色。
登山者被問為何要挑戰高山,常會引用先驅George Mallory所言:「Because it’s there.」
我想對於喜歡潛水的人,跳進海裡,也「就因為海在那裡」。
而下個問題是,怎樣跳?
休閒潛水是一種字面上的「罪惡愉悅」:技術再好、再不會踢底,人類活動對野生環境總會造成騷擾和破壞,例如有些熱門潛點的潮間帶被踩到像經過拋光打磨;再努力減少浪費,交通必然消耗能源、裝備必然消耗原料,尤其塑膠和人造纖維,尤其潛完後,洗裝洗衣又用水用清潔劑。
那要怎麼辦?也許可以「做些事」,而不是僅僅是去消費自然環境。
台灣有不少有心人舉辦淨海活動,雖然海廢大部分來自陸廢,但例如水下廢棄漁網就需要潛水員去清理;而環境資訊協會自2009年起,是少數長期公開招募志工到全台灣各地進行科學化「珊瑚礁體檢」以收集數據作研究及倡議的團體。潮境保育區是台灣少數受嚴格管理、禁捕海菜(藻)以外之水產動植物且進行入水人員總額管制的水域,在政府、學院、民間多方努力下,成立短短數年生態就已欣欣向榮;但之後有次參與於同一海灣、相距不到兩公里、位屬「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的番仔澳進行體檢,水下情況與潮境相比簡直天壤之別。雖然每個地點的水文、底質等條件一定有不同,但人為因素、保護 / 打擾程度明顯影響極大。
海洋生態是如此充滿生產力和能量,但同時又那麼脆弱。參加珊瑚礁體檢,會先有行前課程補充知識,活動期間以迥異於fun dive的心情專心於水下觀察,甚至探索不同於fun dive的潛點。個人認為淨海或珊瑚礁體檢比fun dive要好玩得多。更重要的是,去跳海,終於多了一些些理由。
Because the sea is there, and we can do something fo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