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例行的「台灣珊瑚礁體檢」活動,5月3日在蘭嶼開跑,結果顯示3個調查點的活珊瑚覆蓋率多屬於「優良」程度,指標性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則零星分布。
另外,調查人員在玉女岩和朗島港西側2~3米淺處,發現多處珊瑚疑遭黑皮海綿(Terpios hoshinota)覆蓋,周圍也出現白化現象,目前尚無相關研究了解黑皮海綿出現的原因,或對珊瑚的影響,仍需長期監測。
蘭嶼北部海域珊瑚覆蓋率優良
受海況影響,調查人員當天選擇北部海域進行調查,在近20名志工的協助下,完成玉女岩、母雞岩及朗島港西側等3處的體檢。
調查結果顯示,6條穿越線上活珊瑚覆蓋率有5條達60%以上, 達「優良」程度;唯朗島港西側5米深處的活珊瑚覆蓋率較低(47%),為「一般」程度。
蝶魚、鸚哥魚、笛鯛前來捧場
調查人員在總數6條穿越線上,都發現蝶魚的蹤跡,族群密度為0.5-3.75隻/每100平方米;除了玉女岩淺處外,其他穿越線上都出現體長大於20公分的鸚哥魚,族群密度介於0.25-1隻/每100平方米;朗島港西側深處更記錄到成群笛鯛,族群密度達13隻/每100平方米。
這段期間為達悟族的飛魚季,依循傳統,族人不抓珊瑚礁魚類,提供珊瑚礁喘息的機會,凸顯老祖先對海洋生態系的瞭解與資源永續利用的概念。
在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玉女岩和朗島淺處發現零星的長刺海膽、馬糞海膽和棘冠海星;玉女岩深處和朗島淺處發現硨磲貝,但個體多半不大。整體來說,無脊椎動物的族群密度都低於0.5隻/每100平方米,顯示3處海域可能受到極大的撈捕壓力。
潛水教練帶領學生 一起為海洋盡心力
此次珊瑚礁體檢,由長年積極參與的符德榮及李昆龍教練主持,帶領近20名學員在休閒潛水之餘,進行不一樣的潛水活動,其中還包括數位去年取得生態潛水員資格(Eco-diver)的志工。
符德榮教練表示,希望透過體檢活動向學員宣導生態保育的理念,更高興見到資深志工帶領新志工學習,傳承寶貴的經驗。李昆龍教練則希望借著珊瑚礁體檢,提升潛水學員對海洋的認識,他認為越瞭解珊瑚礁生態系,才越能體會珊瑚礁生物之脆弱,從而愛惜台灣的珊瑚礁。
來自瑞典的交換學生Andreas Rilegard 和 Luki Zhao第一次參與體檢行動,對蘭嶼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留下深刻的印象。去年才取得潛水執照的Luki表示,藉由體檢活動學會如何仔細觀察珊瑚礁生物,現在已可以辨認數種魚類,日後潛水時將會更有趣。
驚見幽靈漁網 拯救受困龍蝦
而志工在朗島淺處調查時,發現一張長達十數公尺的廢棄漁網。
幸運的是,部分漁網還浮在海面上,不至於全部覆蓋纏繞在珊瑚礁上。幾位淨海經驗豐富的志工立即動手協助割斷漁網並清運上岸,並解救受困在漁網上的魚及龍蝦。
除此之外,該處的垃圾也明顯多於另外兩個調查點,都是漁業用的繩網,推測應是部落居民常在此進行漁業活動。
陸地大量開發 海洋面臨危機
近年蘭嶼觀光人數暴增,民宿、餐廳、商店及機車呈倍數成長。以往老祖先不曾開發的海岸,如今卻冒出一棟又一棟的海景民宿,正在進行整治工程的野溪,一下雨則變成滾滾泥流;觀光人口造成的污水排放、及大量捕捉魚蝦以應付遊客對海鮮的需求等,在在衝擊蘭嶼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生態。
達悟族擁有獨特的海洋文化,生態、生產、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海洋生態的失衡及破壞,危及的不僅是眾多海洋生物,也嚴重影響達悟文化的傳承,因此期待在地居民能一起投入海洋監測及保育行動,因為唯有海洋資源永續利用,才能確保海島居民的生活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