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東比西里岸冬季工作假期,在11月最後一個周末圓滿完成,來自台灣各地的七名志工,協助老農疏伐竹林,留下38根可利用的竹子,預備來年打造竹寮的前置作業。在部落三天兩夜期間,勞動、學習、共食、體驗,寄宿部落民宅,融入在地生活節奏,志工的身心得到放鬆與轉化。
適逢宜人的天氣,志工進入部落的第一天,先參與「部落導覽」,透過部落居民陳春妹(Amoy)的介紹,初識部落的環境、人文與發展歷程。為加強志工與部落的連結,這次加入互動式的大地遊戲─共有18個關於部落的在地知識,志工必須把握各種機會,留意身邊人與環境的線索,找出答案。志工們非常投入這個任務,第一次看到部落導覽的參加者一邊聽、一邊拼命抄筆記。導覽結束時,剛好遇到出身台東的布拉瑞揚舞團「回嘉跳舞」社區義演巡迴至比西里岸,志工們也與鎮民一同陶醉在現代舞的演出當中,感受生命力十足的藝術饗宴。
第一天晚間在鎮上新發海產店用餐,工作人員黃苑蓉對志工分享永續海鮮的資訊,並參考台灣永續海鮮指南的內容點菜,排除「避免食用」的海鮮選項。志工致力於減少一次性廢棄物,上餐館自備餐具、水杯,離開時桌面完全沒有留下餐具垃圾。志工小咖形容:飯前跟飯後的桌面看不出差別呢。
第二天白天為勞動日,工作地點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租的學田田區,協助疏伐老農無力整理的竹林,讓林相與入口路徑回復清爽。戴上手套、安全帽、護目鏡,志工們進入廢耕的梯田裡工作,搬運沉重的竹子,操作竹刀、鋸子等工具,去除竹葉枝節,分類堆放,方便後續作為建材使用。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得耗費大量體力,從竹林到竹桿,七位志工、兩位環資工作人員與一位在地協力青年,花了三個小時,共整理出38根竹材。
除了疏伐竹林,志工還幫忙採收田裡試種的洛神花及棉花,有志工是第一次見到棉花本尊,還能採收它,直呼神奇。黃苑蓉說明,棉花曾是早期的經濟作物,也是織布的原料之一,但現代大量種植、工業化生產、染色的結果,對環境與產地居民的影響很大,或許認識纖維與顏色最原始自然的狀態,可以讓人們看到素材的本質,進而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活用品。
志工們在田裡揮汗工作時,鄰田的阿嬤李秋花(Canglah)送來自己種植、現採的新鮮蔬菜,包括藤心(阿美族語dongec)、木鱉子(Sokoy)、翼豆(fadas)、芥菜(Kolang),部落大青年陳宏偉(Awi)則擔任主廚,與小青年林祥智(Takiyo)一起為志工烹飪午餐。在學田煮飯不是使用瓦斯爐,而是用廢棄紅磚疊成的火箭爐,疏伐竹林得來的竹子就是最好的燃料。午餐上桌,加了紫米的糯米飯、「四菜一湯」(四種菜煮成一鍋湯)、醃過的芥菜炒肉絲、蒜炒翼豆、紅白蘿蔔滷肉,志工們吃了讚不絕口。Awi說,在山上工作時,糯米飯是必備的主食,搭配醃漬物,就可以飽餐一頓,若附近還有野菜可以採集,就煮成大鍋湯,是傳統的吃法。
勞動日的工作完成後,晚上在學田的老農陳蘭妹(Fusay)家中用漂流木升火,舉辦烤肉烤菜會,慰勞大家一天的辛勞,會中放映關於台東的環境短片〈海裡的菜〉、〈最靠近太陽的地方〉。其中,〈海裡的菜〉有在三仙台一帶取景,拍攝族人採集藤壺、海菜的畫面,跟志工一起看電影的阿嬤陳金妹(Kasang)用簡單的中文說,以前就像這樣,採集山上、海邊的東西,回想我們的老人家,很少生病,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了。透過影像,讓志工與居民在輕鬆的狀態中,談天、互動,了解更多台東的故事。
假期第三天上午,Awi教志工將疏伐竹林取得的竹材,製作成童玩。Awi是六年級生,幼年時的部落還沒有外來的塑膠玩具,男孩們從小就懂得自己找樂子,竹子是最容易取得的材料之一,用刀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做成玩具,像是竹砲、竹蜻蜓,或是能發出悅耳聲音的風鈴。對部落居民來說很普通的加工手續,對來自都市、很少有機會就地取材的人們,就有點挑戰性,得注意許多細節,甚至失敗重做,才能製作成功。
志工們都很有耐心的一刀刀削出正確的竹砲零件,測試的時候最緊張,最後聽到「啵!」一聲,響亮射擊的聲音,大家都露出笑容歡呼著。長期擔任環資翻譯志工的范仕穎拿著自己做的竹砲說「好懷念唷!」,童年時家附近有一片竹林,當時父親就曾做竹砲給她玩,多年後再發童心做玩具,勾起許多回憶。DIY課程的最後,志工們親自完成竹砲及竹風鈴,行囊滿載。
擔任教職的志工陳亞妤表示,參加工作假期,讓她獲得設計課程的新靈感,希望回去能帶給學生更多跨領域的學習。黃苑蓉說,希望工作假期的設計,可以透過族人的帶領,逐步找出傳統生活方式當中,人與自然共好的能力,學習它,實踐它。讓外地來的人在獲得所需時,能夠不破壞在地的環境又可以付出回饋在地的需要,而當地的居民,既能傳承傳統生態智慧,也能獲得經濟收入。擔任教職的志工陳亞妤表示,參加工作假期,讓她獲得設計課程的新靈感,希望回去能帶給學生更多跨領域的學習。黃苑蓉說,希望工作假期的設計,可以透過族人的帶領,逐步找出傳統生活方式當中,人與自然共好的能力,學習它,實踐它。讓外地來的人在獲得所需時,能夠不破壞在地的環境又可以付出回饋在地的需要,而當地的居民,既能傳承傳統生態智慧,也能獲得經濟收入。
【相關文章】
來去比西里岸做農青 觸摸土地脈動
比西里岸‧山海工作假期 從行動中學習自然與文化智慧
為土地而教 布農、阿美的孩子在比西里岸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