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行動:
標籤: 比西里岸部落地圖行動
比西里岸部落鄰近著一條大河——富家溪,是東海岸少數水量豐沛的大河之一,當地族人習慣稱它為Kinafukaw。河水灌溉農田,在河中洗澡、玩耍,捕捉蝦蟹魚蛙、撿拾漂流木,Kinafukaw是充滿比西里岸族人記憶的河流。
在族人的房屋建材還使用木頭的年代,要取得好建材,就得往山裡去。
在沒有產業道路、沒有四輪傳動卡車的時代,這些從山裡取得的木頭要怎麼樣才能運回部落呢?
老人家告訴我們,比西里岸的族人想到很聰明的方法,就是用水量豐沛的富家溪溪水運送這些大木頭!只要把所需的木頭拉到河中,木頭們就會順著水流而下,在下游處等著再拉回岸上就好。
流量充沛的富家溪,除了是族人生活的空間,在成功鎮的現代發展過程中也曾有一席之地。
就在河流的中游,大約離部落一個小時腳程之處,有一個叫做Tingkikaysya的地方。Tingki是阿美族語的電、電力,kaysya則是從日語借過來的詞,是「會社」、公司之意,顯然這個地名應該出現於日治時代,意為電力公司(日文的話寫為電氣會社)。但為什麼富家溪中游會出現這樣一個地名呢?部落老人家說,原來在日治時代,這裡曾有一座水力發電廠。
日治時期,隨著1932年新港漁港完工,成功市區的人口也越來越多,當時由地方有力人士組成的「新港電器利用組合」籌募了資金在市區建了火力發電廠,可以供應市區每晚5小時的電力。
眼看人口再度增多,電力需求提高,「新港電氣利用組合」便再次籌募資金,預定在富家溪,也就是我們的Kinafukaw,興建水力發電廠。
經歷過日治時代的Akong Kacaw回憶,當時發電廠廠房基座、水道其實都做好了,就等發電機組送來,便可以運轉。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如火如荼,載送發電機組的船從高雄啟航,運送途中就在外海被美軍炸沉了。發電機組從此沉落海底深處,這個位於富家溪中游的發電廠直到戰爭結束後,也不曾真正運轉,只留下建築殘骸。阿公說,現在應該還看得到一點蛛絲馬跡喔!
小小地名大大學問,透過地名就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呢!
【參考資料】2008.11 台東文獻復刊 第14期 p.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