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民科學 為政策提出建議
海洋廢棄物監測是將淨灘後的垃圾分類,並紀錄品項與數量,透過長期大量數據的累積,釐清主要海洋廢棄物類別及可能來源,藉此運用於環境教育及政策倡議上。
在政策倡議方面,以源頭減量、減塑為主要訴求,曾召開兩次記者會,要求政府積極減塑,共同推動購物用塑膠袋擴大限制政策。更在2017年7月,結合其他環團及環保署,成立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將各團體長年監測的數據送入公部門。歷時半年,在2018年推出「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環保署廢管處亦具體提出一次性塑膠餐具等塑膠減用時程表,啟動2030台灣無塑島的願景。
2018年1月擴大限塑政策上路後,14個行業類別皆不可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政策執行後效果可觀,約有7成的顧客不再另外購買塑膠袋,預計一年能減少15億個塑膠袋使用。而今年七月開始,禁止連鎖大型餐飲業提供顧客一次性的塑膠飲料吸管,成為以國為單位禁止提供塑膠吸管的世界首例。
一路走到現在,海廢議題成功在社會發酵,淨灘活動遍地開花。經過長期評估,決定淨灘監測的階段任務已達成。而我們也將帶著五年累積的經驗與成果,向淨灘說掰掰,往下一段的海廢旅程邁進。
前緣未了 海洋廢棄物隱性預備軍
台灣海洋廢棄物來源分析(整理:海洋廢棄物讀書小組/製圖:荒野保護協會)
你知道嗎?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報告指出,有8成左右海洋廢棄物是來自陸地。陸源垃圾不只是過去大家想像中,沒有公德心的人在海邊遊玩亂丟垃圾所造成,街道、水溝、河川如同血管連結著心臟般,都會將各種廢棄物運送至海洋;此外,人們過往所生產的垃圾或許也沒有離我們遠去:
過去以為把人人都討厭的垃圾掩埋場蓋在人煙罕至的海岸地區,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垃圾處理問題。但現在卻發現,這些海岸邊的垃圾掩埋場也可能是造成部分海廢生成的原因。
基隆市潮境環保復育公園,過去曾有垃圾裸露。(拍攝日期:2014.05.28/攝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根據政府提供的資料,全台灣濱海掩埋場少說有66座,狀態分別有使用中、封閉、復育等,但實際上,台灣的濱海掩埋場隱藏著一些問題:
鎖緊漏水的水龍頭 需要你的加入
今年,我們開啟台灣濱海掩埋場調查計畫,希望盡可能掌握完整掩埋場數據,並透過資訊公開、全民監督以關心濱海掩埋場、復育公園的景況,最重要的是預警,在有廢棄物落海的可能前予以防堵;並進一步收集、累積濱海掩埋場移除的相關研究,期待透過資訊、技術的補強,未來可以從防堵到移除。
我們將:
➜ 實地走訪全台濱海掩埋場,調查掌握現況
➜ 與公部門持續對話以獲得完整資訊並予以公開
➜ 公開掩埋場地圖,建立互動式網站,讓全民共同參與監督
➜ 持續探討濱海掩埋場最終處置研究,目標恢復原始海岸樣貌
基隆市潮境環保復育公園(左圖時間:2014.11.19、右圖時間:2018.08.18/攝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這條路,可以想像會有些艱辛,濱海掩埋場並非能見度高、民眾有感的議題,相對受到關注的程度較低。但唯有鎖緊漏水的源頭,才能真正解決海洋廢棄物的問題。感謝您一路上的支持與陪伴,讓我們一步步共同實現無塑海洋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