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海上的探險航程 一段記錄塑膠垃圾的旅程

一趟海上的探險航程 一段記錄塑膠垃圾的旅程

  • 作者 TEIA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日期 2020.12.25
作者:廖敏惠

一直很喜歡海洋,因此慢慢的只是單純站在海邊似乎不能滿足渴望親近海洋的心。航向海洋,一直是我的夢想,但屬於陸地生物的我,怎麼樣才能走進地圖上那一片的藍色海域。需要一艘船吧!一艘願意帶我航向遠洋的船。

2011年終於有了個機會,參加了美國的環保團體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和5 gyres所主辦的北太平洋海洋塑膠垃圾研究調查,航程從夏威夷出發經過北太平洋垃圾渦流區,至加拿大溫哥華上岸;透過這個工作假期的旅程,讓我終於有機會能感受太平洋的海風,並為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訴說這趟工作假期的內容前,先介紹一下為什麼這個團體要舉辦這樣的工作假期呢?一切起因於1997年,一位莫爾船長駕著帆船從夏威夷出發前往加州的旅程中,發現了太平洋上竟然有一片由塑膠垃圾與碎片所組成的海域,科學家稱它為太平洋垃圾渦流區,這些垃圾來自於你我生活中所出現的塑膠垃圾製品: 塑膠餐盤、打火機、吸管、塑膠袋等等,這些塑膠垃圾正以驚人的速度慢慢的累積飄浮在那我們以為是世界最乾淨的角落,太平洋的中心,慢慢擴張。雖然這樣的問題看似驚人,卻很少有科學家或國家願意投入心力了解這樣的垃圾問題,因此,喜愛海洋的莫爾船長決定透過基金會,募集經費與人力,透過多次的研究調查旅程了解海洋塑膠垃圾問題的嚴重程度。

從1999年起至今,將近10次的旅程,試圖拼湊出世界各大洋的海洋塑膠垃圾地圖。然而這是一項龐大的工作,除了北太平洋外,其他如南太平洋、南北大西洋、南印度洋等海洋渦流區研究資料極少;為了能夠更親近海洋,減少對海洋的影響,環保團體嘗試使用無動力帆船的方式,節省油料,並號招志工一起完成這樣不可能的任務。目前研究的重點有兩個:

1. 在各大洋的海洋渦流區中,海洋表面的塑膠垃圾量有多少?

2.在海洋表面覓食的魚類胃中是否含有塑膠顆粒?

海洋塑膠垃圾問題已是全球的問題,因此,我參加的這次北太平洋塑膠垃圾調查之旅,同船共13人,來自環太平洋七個不同國家的夥伴,一起分擔船上的研究調查工作;但上船後首先得克服的是基本船上生活,如何把自己照顧好是最先要學會的課題,面對不斷搖晃的船身,暈船是必經的洗禮,但經過一個禮拜後,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克服這樣的難題,而海上風大,就算大晴天,防風外套一定不離身,還要適時的補充水分,在船上就像一個大家庭,所有人都住在這個空間,因此,分工合作,維護空間的乾淨也是大家的工作囉!

等大家開始適應了海上的生活,重要的研究工作就要開始啟動囉!為了瞭解表面漂浮垃圾的含量,船上的科學研究指導者教導我們使用拖網,透過飄浮在海水表面的拖網,我們可以收集到海水表層塑膠塑片,也可以同時捕抓到在海表面覓食的小魚,採集袋每4小時換新,不過每小時都要拿起來確認裡面是否有小魚,若有小魚必須另外收集起來,避免小魚在高速行駛下被浪打爛;將拖網放入海中遠比我想像的困難多,畢竟在不斷搖晃的船身下,仍要搬起沉重的不鏽鋼拖網,穩定的拋入海中,有時半夜收網時,在周遭一片漆黑的大洋上,得一邊靠著頭燈燈光,將自己的確保環扣上,一手抓著船邊,一手拉著繩子幫忙把拖網從水中拉起。

為期三周的海上航行,生活的空間很大也很小,甲板上是一望無際的海洋,甲板下卻是狹小到兩人無法並行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中,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夥伴天南地北的聊,除了讓自己的語言能力快速進步外,更分享彼此在環境議題上的想法,也看到很多夥伴為了能夠湊到旅遊經費,有人靠拍電影、義賣照片等方式完成自己的夢想。出發前毫無航海經驗的我根本無從想像這會是怎樣的一趟旅程,但透過這個研究調查的海上工作假期,讓我對這個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讓我擁有一輩子難以忘記的大洋航行經驗。

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和5gyres仍持續每年舉辦一次這樣的海上工作假期調查活動,今年2012年,將針對日本311海嘯過後,大量垃圾進入西太平洋後的動向調查,也非常歡迎有興趣的志工一同上船參與調查。我想唯有透過更多人實際到了大海上,同時感受海洋的美好,也親眼目睹人類所製造的塑膠製品對環境的傷害,才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海洋保育的行動。

※環境資訊協會急徵「海洋淨灘種子」,詳情請見活動頁面
http://e-info.org.tw/node/76346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