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斑蛇

  • 作者 羅楷珺
  • 日期 2025.10.31

中文名

茶斑蛇

別名

褐山蛇、紫沙蛇

科名

黃頷蛇科 (Colubridae)

學名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papenfussi Zhao

分佈

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以及蘭嶼1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

生態

主要棲息於山區的雜木林或農墾地附近,具後溝牙且輕微毒性的蛇類。於白天、晚上都會活動,以蜥蜴和蛙類為主要食物。

特徵

1. 中小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90公分。

2. 頭部略呈三角形,頭頂常有黑褐色Y字型斑紋。

3. 眼睛上方有明顯的稜脊突起

4. 全身主要為土黃色的茶斑蛇,在體背上會有一些黑色小班點散雜其間。

補充

首圖來源:羅楷珺

喜愛蛇類動物的我,最喜歡夏季與秋初的夜晚。夏季的夜晚是兩棲爬蟲類活動的高峰期,而秋初(十月初)的夜晚,更是許多小蛇蛇容易觀察到的季節。剛好2025年是十年一度的生態普查期間,我跟著調查團隊的腳步,一起漫步在自然谷環境信託的夜晚中。
在自然谷環境信託的夏日夜晚從來沒有讓我「槓龜」過,有看過領角鴞正在抓捕青蛇的大景、綠繡眼變成小毛球在樹梢上睡覺,或是赤尾青竹絲在枝條上守株待兔等景象。而這次,最精彩的就是茶斑蛇的小蛇了!😍😍

頭上的大寫字母Y,是牠最好辨識的特徵之一。 (攝影:徐尉傑)

茶斑蛇的辨認方式非常簡單也很明顯——頭頂上有個深褐色或黑色的Y 字型斑紋,頭型略呈三角形。全身的顏色不僅僅只有名稱中的「茶色」,體色從土黃色、紅褐色、灰褐色,甚至帶些深紫或黑斑點都有可能。眼睛上方有明顯的稜脊突起,讓牠的眼神透露出一種奶兇奶兇的神情。

遇見牠的當下,牠正安穩地睡在枝條上。可能是我們這群兩腳獸太過興奮、聲音和動靜都太大了——畢竟難得能看到小茶斑蛇的身影啊!小茶斑蛇瞥了我們一眼後,就沿著枝條往更密集的樹林裡離開了,留下我們這群兩腳獸在原地,滑著照片、分享剛剛拍到的精彩畫面與回味牠的可愛模樣。

🐍:這群人類…我在睡覺欸!沒禮貌 🤬 (攝影:徐尉傑)

若要比喻,茶斑蛇在我的神奇寶貝卡牌圖鑑中,大概只能拿到「U」等級而已。牠其實是非常普遍、常見的蛇類,在低海拔的森林與農耕地上都有機會與牠相見歡,但又比起王錦蛇、赤尾青竹絲等少見一些。只是這次遇見的小茶斑蛇,我決定給牠「SR」等級!小蛇蛇可不是隨時都能在棲地中遇見的。在手電筒的燈光加持下,牠的鱗片反射出亮藍色的光澤,真是小茶斑蛇給在場調查人員的一份小福利啊~這張SR卡牌,我可是會好好地把牠收藏起來!

你對蛇類還有許多誤解嗎?或者看到蛇時,仍會莫名地害怕嗎?不妨趁著晚上的休息時間,到郊區附近走走逛逛。當你看到蛇時,請不要驚慌害怕,試著停下腳步與緊張的心情,仔細觀察牠們——說不定你也會和我一樣,愛上牠們。
但請記得,雖然有許多蛇類無毒或僅為「微毒」,對人類一般而言並不致命,但仍需保持距離、尊重彼此的生活空間喔!

小知識

蛇的尾巴到底在哪裡?

蛇蛇在大家的形容中通常外觀都是長長一條且沒有四肢,跟一般的動物相比外觀差距極大,難以判斷哪裡是身體?哪裡又是尾巴呢?其實蛇類與人一樣有一個長長的脊椎(脊柱),脊椎是一個個的脊椎骨所連接的,脊椎骨又連接著一對一對的肋骨,這些肋骨可以保護體內的重要器官,而肋骨結束的地方就是尾巴開始的地方,肋骨結束的地方與泄殖腔(肛門)非常接近,蛇的尾巴只有肛門(泄殖腔)以後那一小段,比例其實遠比想像中短哦!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