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漆一團的夜晚中,除了天空中閃耀的璀璨星空,還有接近地面、忽高忽低和星星爭奪「閃亮亮」稱號的螢火蟲,更還有一把小傘插在土地上,努力地發光想要被看見,那就是「螢光小菇」。
螢光小菇,顧名思義,就是會發出螢光的真菌,屬於小菇科。第一次遇見它是在嘉義的蘭潭環潭步道,「你要一起去看會發光的菇菇嗎?」,一位熱愛自然環境所有特別東西的朋友這樣問我,我也是毫不猶豫地就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在夜晚中前進至密林裡。在我的認知中,只知道有些動物會發光,像是螢火蟲、鮟鱇魚(利用發光細菌)、夜光蟲(馬祖藍眼淚)等,但菇菇或植物會發光這件事,我只有在《阿凡達》電影中看過類似場景而已。

對常常夜觀的我來說,晚上走在步道上是輕輕鬆鬆的,但目光總還是被掛在樹上的蛇,或是躁動不安的青蛙所吸引。直到走到一叢竹林前,他停下了腳步,請我一起蹲下,並將手電筒的燈光全部關閉。當眼睛適應黑暗後,一朵朵發光的真菌映入眼前 — 壯觀、震撼這些字詞不適合形容它們,當下更多的,是對這個自然的讚嘆與驚呼。螢光小菇的數量雖然兩隻手的手指頭可以數完,但臉上的新奇感早已溢於言表。當天晚上,我們幾位朋友就盯著這個可愛的小東西端詳、拍照1個多小時,停不下來的只有手上的相機、手機,以及七嘴八舌討論與稱讚它們的嘴巴。

來到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後,夜觀許多次仍找不到螢光小菇的身影,原本猜測這一帶可能沒有適合它們生長的地方。直到今年五月底,邀請陳麗紅老師帶團隊與社區居民到棲地附近尋找並認識真菌,終於讓我發現它們的位置了!在日光充足的環境裡,螢光小菇的身影真的難以吸引人注意觀察,與其他真菌的長相十分類似,淺褐色,並帶有些透明的質地,大小應該只有我的指甲大小而已,走過路過的會錯過。對真菌有多年認識的麗紅老師告訴我們:北部的螢光小菇不發光喔!老師也不清楚為甚麼會有這樣特別的差異,難怪晚上夜觀時怎麼都找不到這個發光的小可愛~這個南北差異,跟端午節的肉粽好像,哈哈。為了實驗這個傳說是不是真的,大家還圍在一起用手幫它遮蔽光線,看看有沒有發光呢XDD

最後提醒大家:不是所有真菌都可以食用喔!乖乖在超市買菇菇回家吃~把山林裡的野生真菌留給森林裡的貪吃小動物們吧!下次走進森林時,別忘了除了抬頭欣賞光影與樹冠交織的美景,也彎下腰,找找藏在落葉下的小小「雨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