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小菇

  • 作者 羅楷珺
  • 日期 2025.08.08

中文名

螢光小菇

別名

發光小菇、螢光蕈、螢光菇

科名

小菇科

學名

Mycena chlorophos

分佈

全臺高中低海拔竹林中,喜愛潮濕的環境。

生態

生長於竹林的腐竹、枯木上,子實體大多在雨季時出現。

特徵

1. 常出現於竹林、腐爛竹段、枯木上。

2. 出現時間多為雨後至夜間。

3. 直徑約5~15 mm,半透明黏滑,色白或淺棕,傘緣具放射狀細條紋。

補充

首圖來源:羅楷珺

在黑漆一團的夜晚中,除了天空中閃耀的璀璨星空,還有接近地面、忽高忽低和星星爭奪「閃亮亮」稱號的螢火蟲,更還有一把小傘插在土地上,努力地發光想要被看見,那就是「螢光小菇」。

螢光小菇,顧名思義,就是會發出螢光的真菌,屬於小菇科。第一次遇見它是在嘉義的蘭潭環潭步道,「你要一起去看會發光的菇菇嗎?」,一位熱愛自然環境所有特別東西的朋友這樣問我,我也是毫不猶豫地就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在夜晚中前進至密林裡。在我的認知中,只知道有些動物會發光,像是螢火蟲、鮟鱇魚(利用發光細菌)、夜光蟲(馬祖藍眼淚)等,但菇菇或植物會發光這件事,我只有在《阿凡達》電影中看過類似場景而已。

地面上努力閃耀的小精靈-「螢光小菇」。(攝影:羅楷珺)(拍攝地點:嘉義蘭潭)

對常常夜觀的我來說,晚上走在步道上是輕輕鬆鬆的,但目光總還是被掛在樹上的蛇,或是躁動不安的青蛙所吸引。直到走到一叢竹林前,他停下了腳步,請我一起蹲下,並將手電筒的燈光全部關閉。當眼睛適應黑暗後,一朵朵發光的真菌映入眼前 — 壯觀、震撼這些字詞不適合形容它們,當下更多的,是對這個自然的讚嘆與驚呼。螢光小菇的數量雖然兩隻手的手指頭可以數完,但臉上的新奇感早已溢於言表。當天晚上,我們幾位朋友就盯著這個可愛的小東西端詳、拍照1個多小時,停不下來的只有手上的相機、手機,以及七嘴八舌討論與稱讚它們的嘴巴。

只有約1公分的大小,但大家還是願意趴在地上細細地品嘗它優雅不刺眼的螢光,像極了為小昆蟲指引方向的燈塔。(攝影:羅楷珺)(拍攝地點:嘉義蘭潭)

來到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後,夜觀許多次仍找不到螢光小菇的身影,原本猜測這一帶可能沒有適合它們生長的地方。直到今年五月底,邀請陳麗紅老師帶團隊與社區居民到棲地附近尋找並認識真菌,終於讓我發現它們的位置了!在日光充足的環境裡,螢光小菇的身影真的難以吸引人注意觀察,與其他真菌的長相十分類似,淺褐色,並帶有些透明的質地,大小應該只有我的指甲大小而已,走過路過的會錯過。對真菌有多年認識的麗紅老師告訴我們:北部的螢光小菇不發光喔!老師也不清楚為甚麼會有這樣特別的差異,難怪晚上夜觀時怎麼都找不到這個發光的小可愛~這個南北差異,跟端午節的肉粽好像,哈哈。為了實驗這個傳說是不是真的,大家還圍在一起用手幫它遮蔽光線,看看有沒有發光呢XDD

雖然我不發光很少人認得出我,但是我水嫩嫩和透明的身影,你不會想多看兩眼嗎?(攝影:呂芷涵)(拍攝地點: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最後提醒大家:不是所有真菌都可以食用喔!乖乖在超市買菇菇回家吃~把山林裡的野生真菌留給森林裡的貪吃小動物們吧!下次走進森林時,別忘了除了抬頭欣賞光影與樹冠交織的美景,也彎下腰,找找藏在落葉下的小小「雨傘」。

小知識

自己會發光的菇菇!不是因為吸光或反光

在竹林裡悄悄發亮的螢光小菇,其實不是「吸光放光」的夜光玩具,而是真正的生物發光。它體內的螢光素和螢光酵素會進行氧化反應,把化學能轉換成綠色的光──和螢火蟲一樣,是少數會自己發光的物種。

而這樣的「螢光真菌」在世界上其實一點都不孤單──目前已知有超過70種真菌具發光能力,其中有超過一半來自「小菇屬(Mycena)」。臺灣目前記錄的會發出螢光的真菌中,也有3種是整個子實體都會發光的:螢光小菇、螢小菇、紅紫柄小菇。

贊助

參考資料

網站 農傳媒-期間限定的夏夜日常:純淨竹林里的地上星光

網站 泛科學-夏夜竹林裡的小精靈「螢光蕈」──那些發光的菇菇們!

論文 施雨伸 (2014) 臺灣產螢光小菇的分布、分類及人工培養,並兼述一新種。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