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2021 綠島珊瑚礁體檢報告

  • 作者 湯谷明
  • 日期 2021.07.27

今年度綠島珊瑚礁體檢於4月26日辦理,因受海況影響,選擇在大白沙、石朗及龜灣三處進行調查,並於每個樣點進行淺處(4-6m)以及深處(9-11m)兩個深度的調查。此次珊瑚礁體檢由綠島藍莎潛水中心協助進行,並有10位志工熱血參與,包含綠島在地潛水員及中山大學學生,不畏風雨完成此次調查。

體檢成果

調查地點:大白沙、龜灣、石朗
水溫:27-28度
能見度:20米

調查結果顯示,三個地點活珊瑚(硬珊瑚及軟珊瑚總和)覆蓋率介於51.25%~74.375%之間,依照國際標準,珊瑚礁健康狀態皆屬於「優良」等級(50%≤活珊瑚覆蓋率<75%),其中又以石朗5m處最高,接近「極優」等級(活珊瑚覆蓋率≥75%)。而三個地點的珊瑚組成各有不同,石朗2個深度的穿越線以軟珊瑚為主,大白沙2個深度則皆以硬珊瑚為主,龜灣5米穿越線以硬珊瑚為主、10米穿越線則是以軟珊瑚為主。
而三個地點底質組成其次皆是岩石,再其次則是沙或碎石。而珊瑚以外的其他生物的底質覆蓋率則相當低。

指標性魚類部分,三個地點皆有記錄到蝶魚及鸚哥魚。蝶魚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米4.75~12.25隻,以大白沙10米處記錄到的數量最高,龜灣10米處最低。鸚哥魚族群密度則是每100平方米2.25~13.25隻,龜灣5米處最高,大白沙5米處最低。此外,石朗2個深度的穿越線、大白沙5米處及龜灣10米處還記錄到笛鯛,族群密度每100平方米0.25~3.25隻,石朗10米處最低,龜灣10米處最高。其他指標性魚類則還有零星記錄到石鱸及裸胸鯙,分別為石朗5米處的石鱸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米僅0.5隻/100 m2,大白沙5米處的裸胸鯙族群密度為0.25隻/100 m2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三個地點都有記錄到為魔鬼海膽及硨磲貝。魔鬼海膽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米9.5~63.25隻,以大白沙10米處的族群密度最高,且5米處族群密度最低。硨磲貝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米0.25~4.25隻,以大白沙10米處族群密度最高,然而個體都小於20公分。而其他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則僅在大白沙5米處記錄到馬糞海膽,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米3.5隻。

歷年回顧
石朗及大白沙自2011年開始即有紀錄。2011年石朗調查結果顯示2個深度的活珊瑚覆蓋率皆達優良等級,且珊瑚組成以軟珊瑚為主。然而5米處自2014年軟珊瑚覆蓋率逐年減少。而在2018年觀察到2個深度的軟珊瑚覆蓋率皆大幅降低,推測是因為2016年9月莫蘭蒂颱風侵襲所致,使軟珊瑚覆蓋率不及原先的三成。自2019年開始觀察到活珊瑚覆蓋率回升,且逐漸恢復到莫蘭蒂颱風前的情況。

而歷年紀錄顯示,2011年及2016年紀錄顯示大白沙珊瑚生長情形相當良好,自2018年開始觀察到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推測亦是受到莫蘭蒂颱風影響,尤其對淺處影響極大。而近年觀察到硬珊瑚逐漸有恢復的趨勢,但軟珊瑚覆蓋率卻未恢復莫蘭蒂侵襲前的情況,且原本以軟珊瑚為主的珊瑚組成,逐漸轉變成為以硬珊瑚為主。
而去(2019)年夏季台灣海域因海水溫度升高而導致多處珊瑚礁珊瑚白化事件,因去年進行珊瑚礁體檢調查是於4月份進行,故未於現地觀察到珊瑚白化,而與往年數據比較,亦未觀察到珊瑚覆蓋率有衰退,因而白化事件可能並未對這三個地點造成大太影響。

歷年調查也顯示,三個調查地點都有記錄到的指標性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分別有蝶魚、魔鬼海膽與硨磲貝,然而其他指標性物種大多未發現,或個體零星族群密度極低,顯示三處依然面臨過漁壓力。

此外魔鬼海膽數量自2018年後居高不下,究竟是因為缺乏掠食者、食物來源豐沛或其他因素導致,仍無法得知。

特別感謝 瑞儀CSR x 教育基金會支持本會海洋守護計畫

更多文章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2023-12-28
今年隨著疫情降溫,日常生活逐漸恢復,墾丁後壁湖(花園)春季珊瑚礁體檢由認養潛店...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調查報告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2023-12-28
2023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原訂在5月下旬,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延至八月下旬辦...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調查報告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2023-12-01
今年春季時,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培訓了8位生態潛水員,於秋季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