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55445207_00ed5a66cb_b

2020 基翬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

  • 作者 劉恩諭
  • 日期 2021.03.08

調查成果

調查日期:2020/7/18
調查地點:台東基翬船澳
天氣:晴時多雲
水溫:26.7-27.3°C
深度:3米及6米
能見度:7-8米

珊瑚保持以往「一般」水平,有回升的趨勢

調查結果顯示,基翬船澳3米及6米穿越線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與軟珊瑚總和)分別為48.75%及38.625%,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等級(25-50%)且活珊瑚主要組成皆為硬珊瑚。其他生物類別則還有藻類、海綿等,覆蓋率皆不高。

非生物類別底質部分,主要組成為岩石、泥沙或沙。3米處是岩石覆蓋率較高,為29.44%,沙(6.3%)與泥(11.9%)的覆蓋率較低。6米處則是沙(12.5%)與泥(40.6%)的覆蓋則較高,岩石覆蓋率是最低,顯示水深較深處容易有泥沙沉積的情況。

而3米及6米穿越線碎石覆蓋率皆低,顯示底質穩定,可能近期沒有發生劇烈變化或破壞。

與歷年資料比較,3米處處去年(2019五月)泥沙覆蓋率達到47.5%,為歷年最高,岩石覆蓋率降到4.4%;今年泥沙覆蓋率降為11.9%,岩石覆蓋率則提升到29.4%。岩石占比增加,表示可供珊瑚附著的底質增加,利於珊瑚增長,然而仍需持續追蹤泥沙沈積情況。深處泥沙覆蓋率歷年趨勢顯示平緩,卻是持續偏高的狀態。因附近未見明顯工程或整地的情況,可能因為今年調查前幾個禮拜適逢海象不佳、風浪較大,導致底層泥沙,短期尚未被海流帶走所致,仍須持續追蹤以了解成因。

                                              圖說:基翬水深6米處的微孔珊瑚受淤泥影響。

 

魚類指標性物種稀少,僅有蝶魚尚存

魚類調查僅有記錄到蝶魚,3米及6米的族群密度分別為每一百平方公尺1.75隻及2隻。其他屬於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類,例如:石鱸、笛鯛、老鼠斑、石斑皆沒有調查到,而屬於珊瑚礁健康指標的物種:蘇眉、隆頭鸚哥、鸚哥魚、裸胸鯙則也無紀錄。

整體情況仍與往年相似,呈現珊瑚尚可、魚類少的情況,代表沿岸魚類族群長期受捕撈壓力影響。若發生營養鹽增多、沉積物變多、海膽染病死亡等劇烈環境變動事件,因此區海域缺少控制附著性藻類數量的魚類,例如:鸚哥魚等,將可能使底質的優勢生物轉而以藻類為主。

無脊椎動物有魔鬼海膽、硨磲貝

無脊椎動物部分,僅有記錄到魔鬼海膽及硨磲貝。3米穿越線魔鬼海膽族群密度為 0.75隻/100m2,6米穿越線則為1.5隻/100m2。硨磲貝則是3米處為0.75隻/100m2,6米有0.5隻/100m2,個體體型皆小於20公分。

環境衝擊以一般垃圾為主

環境衝擊部分,主要為一般垃圾或漁業垃圾。基翬為灣澳地形,可能因此容易匯集漂流物或垃圾,且海底地形又是小型珊瑚礁體林立,間隔較深的沙地,易讓垃圾滯留。調查期間不少遊客前來釣魚或玩水,此外,定置漁網卸貨時也常有人前來,隨著人潮隨之產生不少垃圾,若未妥善處理,將對周遭海域造成衝擊。

圖說:深處垃圾聚集,可辨識的皆為台灣飲料容器。

 

台灣水溫正開始上升,珊瑚白化尚不明顯

今年夏季的台灣海域因缺少颱風擾動,海水異常暖化,全台灣珊瑚白化嚴重,然而目前樣區範圍內尚未觀察到珊瑚白化,但因調查時間正好位於暖化起始的時間*1,因而可能珊瑚白化情況尚不明顯。

*註1:參考至NOAA Coral Reef Watch的資料,2020年南部7月上旬才剛進入珊瑚白化警戒等級一(Alert level 1)、七月下旬提高至警戒的最高等級二(Alert level 2)直至9月末才解除警戒等級。https://coralreefwatch.noaa.gov/product/vs/gauges/southern_taiwan.php

※更多2020花東珊瑚礁體檢的照片

更多文章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調查報告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2023-12-28
2023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原訂在5月下旬,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延至八月下旬辦...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秋季 珊瑚礁體檢 ...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秋季 珊瑚礁體檢 ...
2023-12-23
今年秋季墾丁後壁湖(花園)珊瑚礁體檢,環資與認養潛店「CTDiver」合作舉辦...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調查報告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2023-12-01
今年春季時,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培訓了8位生態潛水員,於秋季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