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36815052_bc6aa72a6d_b

2019墾丁春季珊瑚礁體檢成果

  • 作者 蕭伊真
  • 日期 2020.12.21
今(2019)年度墾丁珊瑚礁體檢,共有8名熱血志工參與。墾丁珊瑚礁體檢自2016年11月由墾丁陽光潛水認養以來,每年糾集志工於合界進行春、冬兩季的調查記錄,至今已累計6筆調查紀錄。本次參與調查的成員,至少累積3次以上的調查經驗。有志工表示,每一次參與都對海中多元變化的生態有更深廣的認識,希望能持續地為這片海域盡一份心力。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19/04/27
地方合作:陽光潛水
調查樣點:墾丁合界
天氣:晴
水溫:26-28度
能見度:7-8米

 

2019年4月調查結果顯示,5米和10米的活珊瑚覆蓋率分別是36.25%和55%,以國際標準來說分別屬於「一般」(覆蓋率25-50%)和「優良」(介於50-75%)等級,活珊瑚覆蓋率或軟珊瑚、硬珊瑚組成與往年相近。特別的是,兩個深度的藻類覆蓋率皆超過歷年同季數據,5米高達43.125%,10米也達25%。合界海域每到季節交替時節,藻類即有增多的趨勢,但今年數量大增,可能的原因除了因每年海水溫度變化的趨勢不同,是否受到食藻動物減少的影響,仍需持續觀察(見後段說明)。

 

指標性魚類部份,蝶魚記錄較多,5米處和10米處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平方公尺4.25隻和8.25隻。蝶魚記錄的數量自2017年4月明顯減少後,近兩季僅見10米處數量有回升的趨勢,5米處的族群數量仍無顯著成長,但仍需要持續累積數據,以確認數量減少的狀況。兩個深度記錄到鸚哥魚的族群密度皆為每100平方公尺0.5隻。其他魚種的記錄,5米深僅記錄到裸胸鯙,10米深處則有較多魚種的記錄,包含石鱸,以及體長大於30公分的石斑。

 

無脊椎動物部分,5米與10米穿越線記錄到魔鬼海膽的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平方公尺31.25隻及10.5隻,5米處的數量自2017年11月達到高峰以來(每一百平方公尺有90隻),呈現下降的趨勢,究竟成因為何,需要其他更深入的調查才能瞭解。而今年調查發現藻類覆蓋率相當高,是否與海膽數量較往年減少有關,亦需要持續觀察。硨磲貝的族群密度則分別是每100平方公尺1隻(5米)和1.25隻(10米)。5米穿越線則還觀察到清潔蝦及龍蝦。

註:2007年墾管處委託學者進行珊瑚礁體檢的研究報告,曾建議採用下列生物指標數值以代表健康珊瑚礁,並可依此做為墾丁海洋保育政策的長程目標:(1) 珊瑚覆蓋率:> 50%, (2) 指標生物每 100 平方公尺的族群密度: 蝶魚:> 5 隻、石鱸:> 1 隻、笛鯛:> 4 隻、石斑魚:> 0.5 隻; 硨磲貝:> 0.1 隻、大法螺:> 0.1 隻、龍蝦:> 0.1 隻。

※更多墾丁春季珊瑚礁體檢的照片

 

合作單位

特別感謝墾丁陽光潛水籌備本梯活動,並支持氣瓶等潛水相關費用。

 

活動

更多文章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2023-12-28
今年隨著疫情降溫,日常生活逐漸恢復,墾丁後壁湖(花園)春季珊瑚礁體檢由認養潛店...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調查報告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2023-12-28
2023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原訂在5月下旬,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延至八月下旬辦...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調查報告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2023-12-01
今年春季時,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培訓了8位生態潛水員,於秋季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