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IA logo

2019基翬冬季珊瑚礁體檢成果

  • 作者 蕭伊真
  • 日期 2020.12.21
基於3月在基翬港澳上方有寶盛水族生態園區開發案將動工,協會在年前號召一批熱血志工,在動工前進行珊瑚礁生態的體檢調查。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19/02/02
調查地點:台東基翬船澳
天氣:多雲時晴
水溫:24-25度
深度:5米及8米
能見度:5-7米


備註:淺處為5m,深處為8m

歷年來於基翬進行調查的時間,多集中在春夏秋季,本次首度於冬春交際調查紀錄。底質調查結果顯示,基翬船澳海域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軟珊瑚)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等級(活珊瑚覆蓋率25-50%),5米為44.4%,主要由硬珊瑚組成,8米處為41.3% (硬珊瑚39.4%、軟珊瑚1.9%)。藻類覆蓋率5米處為6.3%、8米處為4.4%。除了藻類、岩石及活珊瑚外,海綿覆蓋率較過往紀錄高,分別是4.4%(5米處)和3.1%(8米處),調查時也觀察到海綿與珊瑚競爭空間的情形,未來是否會影響本地底質組成,仍需持續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泥沙記錄為歷年之冠,覆蓋率高達21.9-22.5%。泥沙的粒徑比沙更小,一旦受擾動,會在水體中懸浮許久才沈降,造成當地海域的能見度不佳,進而影響珊瑚共生藻行光合作用。而泥沙沈降後可能會覆蓋珊瑚表面,量少時,珊瑚可啟動自我防衛機制排除,過多時可能導致珊瑚生病,甚至窒息死亡。

由於基翬是海灣地形,開口朝南,不易受北風、東北風影響,海水交換作用較弱,加上臨岸土地近年常有開挖整地的情況,雨後常可見灣內佈滿黃澄澄的泥水,數日後才會清澈。觀察2014年以來的調查數據,發現底質的泥沙覆蓋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雖然本地冬季利於珊瑚復原生長,但歷年調查時常見到珊瑚因泥沙覆蓋而白化死亡的情形。一旦再有不當的陸地開發工程使表土裸露,又逢大雨將大量泥沙帶入海中,即便珊瑚有自我清潔的能力,恐難逃大範圍死亡的情形。


備註:歷年資料中,淺處調查深度涵蓋3-5米,深處則為5-10米

魚類調查顯示,兩個深度的穿越線皆有觀察到蝶魚,但5米的族群密度為每一百平方公尺3.5隻(3.5隻/100m2),8米處僅有0.5隻/100m2。笛鯛僅在8米處觀察到,族群密度為1.25隻/100m2。此外,高經濟價值的石鱸及體型大於30公分以上石斑魚,族群密度極低,僅在8米分別觀察到0.5隻/100m2;可能因本地平常漁獵活動或人為活動盛行,讓海底生物具備高度警戒心,但仍在樣區外觀察到幾隻見人就迅速游避、體形較小的鸚哥魚。近年基翬海域調查中,指標性魚種數量稀少及闕如,代表本地過漁情形非常嚴重。如此生態失衡的狀況下,如果遭逢較大的環境變動,例如:泥沙沈降、藻類大量繁殖,將可能會影響珊瑚的生存空間。


備註:淺處為5m,深處為8m

無脊椎動物部分,5米處記錄到清潔蝦、魔鬼海膽及10-20公分大小的硨磲貝(族群密度分別為0.25隻/100m2、2.25隻/100m2及0.5隻/100m2)。8米處僅記錄到魔鬼海膽,族群密度為0.5隻/100m2

而令人驚艷的是,志工在5米處調查時遇見一隻大花枝,其附近的火珊瑚群體裡也見到滿滿的花枝卵,在8米處的樣區外則見到一顆20-25公分大小的大法螺,可見基翬珊瑚礁仍是許多無脊椎動物孕育下一代的重要環境。


備註:淺處為5m,深處為8m


上圖:五米處遇見的大花枝

本次調查仍觀察到廢棄漁線及漁網與人為垃圾(環境衝擊程度屬於「低度」等級),調查期間亦可見民眾在近岸放網及釣魚,此外,適逢連續假日,許多遊客來此遊玩或等待定置漁網卸魚貨,隨手丟棄的垃圾都可能為環境帶來衝擊。

 ※ 更多基翬珊瑚礁體檢的照片

※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來當守護珊瑚的潛水員!請點選2019體檢行程,看看今年有哪些地方需要您一同出任務!

活動

更多文章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2023-12-28
今年隨著疫情降溫,日常生活逐漸恢復,墾丁後壁湖(花園)春季珊瑚礁體檢由認養潛店...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調查報告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2023-12-28
2023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原訂在5月下旬,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延至八月下旬辦...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調查報告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2023-12-01
今年春季時,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培訓了8位生態潛水員,於秋季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