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IA logo

2018龍洞1.5號珊瑚礁體檢

  • 作者 TEIA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日期 2020.12.21
蕭伊真

2018龍洞1.5號為珊瑚礁體檢第二年調查,此海域以硬珊瑚為主,活珊瑚覆蓋率為25%~18%。此次調查觀察到漁線、漁網及塑膠垃圾等海廢,也發現10米處有較高的泥沙覆蓋率,須密切注意其來源及是否惡化。

調查結果

調查日期:2018/05/26

調查地點:龍洞1.5號

天氣:陰

水溫:26-27度

深度:5米及10米

能見度:5-7米

底質調查結果顯示,龍洞1.5海域活珊瑚組成以硬珊瑚為主,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軟珊瑚) 5米處較2017年同月份調查為高,勉強達「一般」等級(2018年25%,2017年18.1%),10米處則屬於「不佳」等級,且略低於去年調查結果(2018年18.8%,2017年20%)。藻類覆蓋率5米處為35%,較2017年為低(42.5%),10米處為31.9%,和去年比較無明顯變化。此外10米處還記錄到較2017年為高的泥沙覆蓋率(3.1%)。一般來說,泥沙顆粒細小,易受自然潮汐水流作用而不易沈降堆積在礁盤上,但如果附近有土地開發、或連日大雨沖刷中上游區域表土,就可能帶來大量泥沙沈積,是造成珊瑚死亡的殺手之一,因此在珊瑚礁體檢中被視為人為開發指標。本次調查前該區並無大雨記錄,堆積的泥沙來源為何及後續是否有惡化情形,需密切注意。

魚類調查顯示,兩個深度的穿越線都有觀察到蝶魚,但5米處族群密度僅有1.5隻/100 m2,10米處則為3隻。此外,皆有觀察到裸胸鯙,族群密度都是每一百平方公尺0.25隻。魚類調查員在5米處調查過程中雖然發現幾隻大於30公分的石斑以及1隻石鱸,因為已經位於樣區之外,未納入記錄中。而小於30公分體長的石斑,僅在5米處記錄到1隻,其他指標性魚類闕如。

無脊椎動物指標物種,魔鬼海膽為本區最常見的物種,5米處的族群密度是每一百平方公尺5.25隻,10米處為6.25隻。兩個深度都記錄到馬糞海膽,族群密度是0.25隻/100 m2,以及清潔蝦(0.5隻/100 m2)。

本次調查仍觀察到廢棄漁線、漁網及塑膠垃圾,水面上亦可見水母漂游在塑膠袋之間,雖然環境衝擊屬低程度,但即將進入東北角潛季旺季,各式水上活動所帶來的干擾,仍需持續注意。

>>>更多照片

合作潛店

贊助單位

共同主辦

更多文章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春季 珊瑚礁體檢 ...
2023-12-28
今年隨著疫情降溫,日常生活逐漸恢復,墾丁後壁湖(花園)春季珊瑚礁體檢由認養潛店...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調查報告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2023-12-28
2023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原訂在5月下旬,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延至八月下旬辦...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調查報告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2023-12-01
今年春季時,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培訓了8位生態潛水員,於秋季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