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首次民間珊瑚礁體檢在合界


體驗休息時間志工們合力彙整數據-陳裕美攝

墾丁,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因為位處熱帶海域,國家公園範圍內又長期禁止漁撈漁獵,海下珊瑚礁發育良好,為在地帶來許多海洋觀光收益,亦為近海漁業提供源源不絕的資源。然而各項蓬勃發展的人為活動,也為當地生態帶來諸多壓力。

自1982年9月公告成立國家公園以來,執法單位礙於人力資源不足,以致海洋生物遭盜捕濫殺之遺憾事件仍層出不窮,近海違法漁網或廢棄漁網「網死」生命的情形,亦時有所聞。為能永續經營這片壯麗但脆弱的海洋生態,如果政府部門能和與民間團體、業者或權益關係人,一同投入監測海洋生態的工作,或許也能成為喚醒民間海洋保育意識的助力。

本會今(2016)年11月初,與八位潛水志工在陽光潛水鄭毓毅教練協助帶領下,首次於合界進行民間珊瑚礁體檢,也是首次由在地業者發起在墾丁國家公園進行的珊瑚礁體檢調查。整體調查結果顯示,合界活珊瑚覆蓋率屬一般,主要以硬珊瑚為主。過去常見到的藻類,則可能因上月颱風侵襲而鮮有紀錄。指標性魚類族群密度不高,但淺處蝶魚數量較深處多,亦有較多指標性物種。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很少,僅觀察到為數不少的魔鬼海膽。調查時水層相當混濁,深處可見許多珊瑚上覆蓋一層泥砂,對該海域的影響,仍需持續觀察。本會將持續與鄭教練合作,於合界進行每年兩次的體檢活動。

體檢成果

調查地點:墾丁國家公園合界北側

調查時間:2016-11-5、2016-11-6

水溫:27-28度

底質調查顯示,淺處(5m)及深處(10m)的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37.5%及48.8%,屬於國際標準「一般」等級(25-50%),若與2007及2009年墾管處委託學界調查結果相比,過去淺處覆蓋率較低(2007年20%、2009年26%),深處的珊瑚覆蓋率則頗為一致(2007年47%、2009年46%),且活珊瑚組成仍以硬珊瑚為主,顯示合界珊瑚群聚仍屬穩定。雖然今年十月南部歷經兩次颱風,但與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本區域活珊瑚覆蓋率驟降的情況相比(淺處10.5%、深處20.5%),受損狀況似乎不大。過去淺處原有許多大型藻類的紀錄(2007年64.5%、2009年11%),本次則闕如,應與颱風期間受大浪刮除或是因水溫升高不易藻類生長有關。今年志工們進行水下調查時能見度不佳,水層透光度差,亦可見許多珊瑚覆蓋上一層泥沙,長久將影響珊瑚體內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對此,鄭教練指出,過去多天大雨後合界也常有大片海域水質混濁情形,但若有大浪及較強的水流,則有機會將沉積的泥沙帶走,因此將主動持續觀察,期待珊瑚礁早日恢復亮麗容貌。


合界深處被沉積物覆蓋的珊瑚群體-蕭伊真攝

魚類調查顯示,蝶魚為主要的指標性物種,魚類族群密度分別為淺處10.75隻/100m、深處為6.5隻/100m2,蝶魚密度較過去高(2007年淺處0.4隻/100m2、深處2.2隻/100m2;2009年淺處4.8隻/100m2、深處6.6%隻/100m2),可能因近年常有潛水員於本處水域餵食,使魚類較其他調查地點親人,再者有些種類的蝶魚以浮游生物為食,可能在調查期間混濁水層中有較多浮游生物,吸引蝶魚出沒攝食。淺處還紀錄到其他經濟魚種,如石鱸1隻/100m2、鸚哥魚0.75隻/100m2及裸胸鯙0.25隻/100m2等,深處則未有紀錄。

無脊椎指標物種調查結果,通常不喜光線、多夜間出沒的魔鬼海膽,淺處族群密度高達51.25隻/100m2,深處則為4隻/100m2,高於過去的紀錄(2007年淺處2.6隻/100m2、深處0.2隻/100m2;2009年淺處0.4隻/100m2、深處0隻/100m2),可能與水質混濁透光度差有關,也可能因過去嚴重過漁影響,使魔鬼海膽因天敵的消失而大量生長,是過度捕撈的指標。此外,淺處還紀錄到一些硨磲貝,族群密度為1.75隻/100m2,數量與過去相比略為成長(2007年淺處0.4隻/100m2、深處0.2隻/100m2;2009年淺處0.2隻/100m2、深處0隻/100m2)。其他無脊椎生物則闕如。

2007年墾管處委託學者進行珊瑚礁體檢的研究報告,曾建議採用下列生物指標數值以代表健康珊瑚礁,並可依此做為墾丁海洋保育政策的長程目標:(1) 珊瑚覆蓋率:> 50%, (2) 指標生物每 100 平方公尺的族群密度: 蝶魚:> 5 隻、石鱸:> 1 隻、笛鯛:> 4 隻、石斑魚:> 0.5 隻; 硨磲貝:> 0.1 隻、大法螺:> 0.1 隻、龍蝦:> 0.1 隻。

本次調查結果與過去比較,雖然淺處蝶魚、石鱸及硨磲貝族群數量達到上述建議目標,但珊瑚覆蓋率及其他指標生物仍有努力空間。而今年二月合界海域曾發生綠蠵龜因誤觸漁網而慘遭卡死事件,調查時亦可見珊瑚因漁線漁網纏繞而死亡,因此,若要使珊瑚礁生態能早日達到健康標準,除了官方嚴正執法,並與民間組織合力透過教育及宣導手段,提昇全民海洋保育意識外,有更多受過訓練的在地公民科學家參與監測及守望工作,並透過監測資料的公開,讓全民一同監督,或許更能遏止珊瑚礁生態系持續退化。


隱藏在珊瑚分枝中的花枝卵-蕭伊真攝

>>>更多合界珊瑚礁體檢照片

贊助單位

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