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毛蕨

  • 作者 周昭蕊
  • 日期 2017.01.25

中文名

烏毛蕨

別名

東方烏毛蕨、山蕨貓、蜈蚣樹、赤蕨子

科名

烏毛蕨科

學名

Blechnum orientale L.

分佈

分布於全台低海拔,熱帶亞洲、澳洲及太平洋群島,台灣低海拔山區常見。

生態

地生蕨類,喜歡生長在林下空曠地或森林邊緣。

特徵

  1. 植株本身可達1公尺以上。
  2. 莖短而直立,莖上有線狀披針型之黑褐色鱗片,可達120公分。
  3. 一回羽狀複葉,羽片之側脈互相平行。
  4. 孢膜長在羽軸兩側呈長線型,開口朝向羽軸。

補充

-

一般對於蕨類的印象,其葉子大多是綠色,除了會有些深淺的色澤區別。走在自然谷山路旁,不時會發現像問號般帶著紅色的蕨類幼葉,其姿態之美讓人無法忽視,後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烏毛蕨的幼葉。烏毛蕨科的幼葉,都會呈現暗紅色,表面還會帶有油亮的光澤(感覺好像很好吃XD)。而慢慢展開後的羽葉,初期葉緣泛紅並在陽光的照射下,油亮又有點透光的綠葉帶著暗紅色澤,真的讓人感到被療癒。目前已知烏毛蕨科全世界有8屬180~230種,台灣則有3屬11種,所占世界烏毛蕨科種數6%。

觀察一個蕨類植物,若把每一片葉子翻起來尋找它的孢子,你可能會撲空喔!大多數蕨類的葉子其實有營養葉和孢子葉之分,顧名思義營養葉(也稱為裸葉)負責行光合作用供給植株養分,而孢子葉(又稱為實葉)主要負責繁殖生長孢子囊群,當孢子成熟並散播出去後,孢子葉也會隨之凋萎。但其實蕨類還有第三種葉型,就是營養孢子葉,葉身衣樣長有許多孢子囊群,但在孢子散播出去後,葉身依然存在並繼續做為養份供給的功能。在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中,多數觀察到一叢烏毛蕨中,較為枯萎的多是孢子葉,因此可以觀察到烏毛蕨的葉型是屬於營養葉和孢子葉的組成。

在台灣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著高達600多種蕨類植物。面對這麼多種蕨類,一開始在自然谷觀察時筆者曾將觀音座蓮和烏毛蕨老葉(退去嫩葉暗紅色成為全綠的葉子)混淆,因兩種蕨類的葉型長的有些相像。但仔細觀察後會發現,觀音座蓮的葉柄基處明顯膨大,且植株本身較烏毛蕨高大,孢子囊群生長在小羽片接近葉緣處,而烏毛蕨則是生長於羽軸兩側呈長線型,開口朝向羽軸。

但若是只有這兩個特徵,可能會有人覺得,那幼株期的兩種蕨類要怎麼辨識呢?其實還可以從莖部的地方觀察,蹲下來觀察時會發現,烏毛蕨莖的基部羽片是緊縮呈現耳狀樣貌非常可愛,而觀音座蓮則無此特徵。且觀音座蓮基部有兩枚撕裂緣的托葉,且托葉木質化聚集樣貌似似觀音菩薩座下的蓮花,也是其因此得名「觀音座蓮」。

小知識

可食植物

烏毛蕨除了是常見的景觀植栽外,也是藥用植物喔!烏毛蕨嫩芽煎服為解熱劑,搗爛後可敷腫,煎煮後能治腹痛及頭痛。捲曲幼嫩的葉子可炸、炒或一般調理食用,但因其有澀味,因此多會先滾水煮過後在料理。但各位可不要因知其可食候,在山路旁發現烏毛蕨就隨手採摘喔!除了不是所有的烏毛蕨科都可食用外,走在山間除非真的遇到緊急狀況,不然還是請遵守無痕山林守則,也讓其他登山者可以共享奇可愛又美麗的植株喔! 另外,若有栽種烏毛蕨的話,可不要以為蕨類都是喜歡陰陰的地方喔!烏毛蕨之所以較常出現在路邊或森林開闊處,就是因為他其實是蠻喜歡陽光的喔!

贊助

參考資料

網站 福星花園
網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書籍 蕨類圖鑑。郭城孟。遠流出版社。
書籍 蕨類入門。郭城孟。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