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水蠊

  • 作者 何京翰
  • 日期 2021.07.15

中文名

東方水蠊

別名

金邊水蠊、金邊土鱉、東方水蟑螂、東方片蠊

科名

匍蠊科

學名

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分佈

依據iNaturalist的觀察資料,東方水蠊在日本、中國東南、台灣等地被發現。台灣的低海拔山區常見於陰濕的樹皮、岩縫、落葉堆等處。

生態

喜歡躲藏在森林中潮濕的夾縫中,例如樹皮、岩縫、落葉堆。行動緩慢、因翅膀已退化不具有飛行能力。

特徵

  1. 體長約2.5cm~3.2cm,正上方俯視為橢圓形。
  2. 前胸背板為半圓形,連接數節背板。
  3. 成蟲體色為深黑色,若蟲體色較淺,有深色雜斑。
  4. 前胸背板邊緣為米白色或黃色,後面幾節背板的邊緣接近橘色。
  5. 觸角比身體還要短,具有腿毛。
  6. 翅膀已退化,不具有飛行能力。
  7. 成體雌蟲體型大於雄蟲。

補充

-

蟑螂,對於許多人來說即是恐怖的同義詞,光是在房間瞥見其快速從牆角躲進衣櫃縫隙,就讓人徹夜難眠。細長的觸角、發達的腿毛、棕色油亮的翅薄膜、略有花紋的前胸背板……,不曉得你最害怕的是哪個部分?其實蟑螂並不是只會出現在城市、建築物內的昆蟲,森林中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蟑螂,有些甚至與我們想像中的典型蟑螂看起來不太像(當然,仔細看仍可找出共通點),東方水蠊即是一例。

東方水蠊交尾,體型較大者為雌性。
東方水蠊交尾,體型較大者為雌性。

東方水蠊是自然谷常見的昆蟲,有可能在任何陰暗、潮濕的夾縫處看見它們,因此在生態導覽中經常被詢問。從遠處觀看它們,深黑色的外觀、沒有明顯的翅膀,再加上油亮的背板,乍看之下像是金龜子之類的甲蟲。若稍微提醒觀看者察覺蟑螂的經典特徵,一旦被發現這是一種蟑螂,有些人會嚇得往後退幾步。但東方水蠊並沒有居家蟑螂強大的行動力,它們爬行的速度並不快,而且翅膀已經退化,不用擔心它們會突然飛起來。只要尚未意會眼前是一隻蟑螂,東方水蠊似乎不讓人難以接受的昆蟲。

東方水蠊若蟲,體色淡、有深色斑。

那麼,人們對於蟑螂的恐懼從何而來?有一說是因為人們看見蟑螂時的驚惶、不安,讓其他人將這種生物與某種危機感聯想在一起,換句話說,恐懼能被傳染或學習,就像是一種古典制約(狗聽到鈴鐺聲聯想到食物,開始流口水的著名實驗)。從初見東方水蠊到產生恐懼的過程,似乎能證明人類對於某物的害怕,也許與我們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

說到蟑螂最經典的外型,就一定要提到牠們密布於六足的腿毛。這是蟑螂用於感知周遭環境的構造,可以察覺細微的震動,以便躲避即將到來的潛在威脅。這也是人們覺得蟑螂很會跑、很難接近的主要原因。但這個優勢顯然沒有顯現在東方水蠊身上,貧乏的行動能力讓它們既使察覺危險,也無法快速應變。此外,蟑螂腳毛也能讓牠們能在各種表面攀附、不會輕易掉落,接下來的影片是蟑螂被去除腳毛前後的行動能力比較。

因為筆者經常在山上工作,對於東方水蠊的出現早就習以為常。自然谷的自動相機和中研院委託放置的錄音機是用布帶固定在樹幹上,機器、布帶與樹幹間留有一些狹窄的空間,而且機器至少兩個月不被取下,因此吸引東方水蠊群聚。每當需要更換電池、記憶卡而取下機器時,總有幾隻酣眠的東方水蠊攀附在機器上,我就會直接用手把它們撥下來。東方水蠊溫吞的行動能力,讓人可以很放心地用手碰觸,若是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家中的蟑螂,真怕牠們會打蛇隨棍上,直接往手上爬,或者迎面飛舞。

抱歉打擾了(取下機器後發現約10隻)。

雖然生活在住家附近的蟑螂會啃咬食物、布料、肥皂……,又常出沒於汙水設施,影響居家衛生。但蟑螂這類昆蟲在自然界中扮演非常重要的清除者,以生物遺骸為食,進行大部分解,讓各種物質可以再次於自然界中循環。因此,屏除個人的偏好,尊重所有棲息於原生地的生物,是所有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該有的基本素養(但請做好居家清潔,食物不散落,門窗要加密)。

小知識

昆蟲的幼年時期

除了某些較為原始的種類,大部分的昆蟲在幼年期(尚未性成熟)與成體具有明顯的差異。若幼年期至成體經過「蛹期」,需要一段時間轉變 (完全變態),如蝴蝶、獨角仙、……等等,它們的幼年期被稱為「幼蟲」。若幼年期至成體僅需要一次蛻皮即可轉變者(不完全變態),如椿象、蟑螂、蟬……等等,則被稱為「若蟲」,而幼年期於水棲環境成長者,它們的若蟲也被稱為「稚蟲」。而對於成蟲及幼年期在外觀上沒有差異的昆蟲(無變態),例如衣魚,其幼年期則被稱為「仔蟲」。

贊助

感謝行政院環保署補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