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的認識—台灣的濕地」志工課程記錄7

  • 作者 張嫈慈
  • 日期 2014.08.01

今天,我們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范嵐楓老師為志工們講授「濕地的認識—台灣的濕地」。首先,老師帶大家了解濕地的定義及類型,溼地是位於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而溼地依鹽度可分為鹹水濕地、淡水濕地、半淡鹹水濕地;依形成營力可分為天然濕地、農田濕地、人工濕地。講解的過程中,老師還準備了大量的台灣實例及照片,讓大家更加了解及印象深刻。

對濕地有了初步的認識後,老師便開始講述濕地的特徵及生態。濕地的水源哪裡來呢?除了天然的雨水、地下水、潮水之外,還有農業灌溉排水、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接著,老師介紹濕地的自淨作用。溼地是透過動植物及土壤等層層的幫助而淨化,達到中水再利用的結果。

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高,所以有十分豐富的生態,是很好的環境教育場所。可惜人為的破壞與大環境的改變,使得濕地劣化越來越嚴重。所幸,慢慢有人潮溼地復育的方向努力。

和老師共享美味的午餐後,志工們便開始進行環境的整理。今天除了繼續清掃步道之外,大家還合力將天然的水道清理出來。下雨天的時候,山上需要排水的水道,讓水可以緩慢地流,才不會沖刷到土石而造成崩塌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