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講谷_海梨柑

  • 作者 楊家豪
  • 日期 2022.10.26

海梨柑,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屬於桶柑的一種,是大約兩百多年前從中國引進。它喜好生長在微涼略乾的環境,位於新竹芎林鄉的鹿寮坑地區正好符合這樣的條件,砂礫質的土壤適合柑橘生長,因此成了全台灣海梨柑最重要的產地,是台灣的「海梨柑之鄉」。

為了瞭解海梨柑在鹿寮坑地區的故事,自然谷團隊展開踏查,除了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外,也積極訪談社區人士,其中就有包含地方重要的果農黃德助老先生,以及人稱榮妹姐的社區發展協會詹榮妹前理事長。希望能從這些資料中窺探當時海梨柑產業在鹿寮坑的興衰。

究竟鹿寮坑的海梨柑產量有多大呢?自然谷團隊訪問了地方重要的果農黃德助老先生,他告訴我們過去的鹿寮坑地區滿山都是海梨柑,從他家往外頭比劃,難以想像如今已是蔥鬱山林的坡地,過去全是種滿海梨柑的果園。他說過去家家戶戶只要有塊地,幾乎都是種植海梨柑。

海梨柑果樹仍結實壘壘,但當年卻是滿山滿谷的金黃

另一位重要的果農,也是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的詹榮妹則告訴我們:他家過去年產量約為8萬斤,而剛才提到的黃德助老先生家族,是過去產量最多的果農,據說可以年產超過30萬斤,整個鹿寮坑社區加起來大約生產超過百萬斤的海梨柑。但根據新竹縣統計年報,整個芎林鄉2021年的柑橘類產地僅剩下兩千餘頃,其中以桶柑等類別為大宗,榮妹姐估計整個鹿寮坑社區海梨柑年產量僅存十萬斤不到。

其實在1970年代左前這一大片的土地種滿茶樹,電視劇「茶金」講述的就是那時候的故事,不僅僅是劇中的北埔,當時桃竹苗許多地方都有茶樹種植,鹿寮坑另一側的沙坑聚落更是重要的紅茶產地。根據德助爺爺的回憶,小時候鹿寮坑地區有大大小小茶廠十多家,茶葉採收後會統一運至一處集中,由各茶廠派員到該處統一收購,集貨地便在現今鹿寮坑竹25鄉道與竹26鄉道的路口處,那裏過去是重要的「休息站」,社區人們往來竹東都會在那裏休息一下,也有茶亭提供過路人飲水。現今鹿寮坑著名的餐廳「鹿寮坑驛站」便是過去「新聯製茶廠」改建,只是後來茶葉價格走跌,茶廠也紛紛撤出導致茶價更差。本來只是茶園裡兼著種植的海梨柑,順勢成為主要的經濟作物而被大量栽植。

海梨柑嚐起來與其他柑橘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酸味不明顯,果肉口感雖是細緻,卻僅是略帶甜味與柑橘香,不比椪柑等品種酸甜口感明顯。據說早期許多批發至南部的海梨柑,都被作為補充水分的替代品大量食用;但這也使得它在柑橘加工時,不會是最受青睞的選擇,因為突出的香氣或是明顯的酸甜都不是海梨柑的特點,始終無法有加工創造更多附加價值。這導致農村面臨耕種人口老化時,難有年輕人願意回鄉接手,果園則是因為老人家體力衰退無法栽植,導致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難以想像小花蔓澤蘭底下原本是一棵果樹吧!

鹿寮坑社區為處山谷,聚落沿著鹿寮坑溪及支流發展,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窩」,客家先民刻苦地在山坡地墾出一階一階的田地,一位社區的居民分享過去家族裡開發坡地的的過程,由幾位男性共同以人工方式挖出階地後,就地取石材砌成駁坎,日出工作到日落一天只能有三公尺左右的進程,可見當時開墾的艱辛。因為地質及氣候水文等關係早期種茶,後來茶葉價格走下坡時快速轉型,種植當時最好賣的柑橘成為海梨柑之鄉,可惜耕種年齡老化及青年人口外移,鹿寮坑社區與台灣其他農村一樣面臨這樣的問題,甚至因為交通不便等因素更加嚴重。但不同的是,鹿寮坑社區開始重視保育,不少廢耕果園的地主自發地種樹,,期待創造友善野生物的環境。2002年適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的政策提出,鹿寮坑社區成為第一波參與的社區之一,即便面臨種種困難,但社區依然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期待未來,這裡會是越來越多野生物重要的家園。

指導單位-文化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輔導單位-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