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林保水 東江尋源

植林保水 東江尋源

  • 作者 TEIA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日期 2020.12.25
作者:方義志 (香港志工)

雖只是時近年末,但已開始回想過去一年的得失。姑且不提工作上的成敗,但年中的兩次志工經驗確實令整個2012年生色不少。除了在8月份參與了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澎湖東坪嶼淨灘體驗」外,還有就是在復活節時參加香港地球之友所舉辦的「尋源植樹之旅」!兩次旅程不但容許我能身體力行,為地球環境付出一分微力;更令我對人類發展及自然生態的平衡帶來深入的反思…

剛剛到達尋烏縣菖蒲鄉黃田村時的大合照 照片嗚謝:香港地球之友

在2012年4月份的一個偶然機會下,因工作關係與一個在港植根多年的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有了較緊密的聯繫,並有幸得到邀請參與了人生第一次的工作假期。回想當年因為工作性質經常穿梭中港兩地,在神洲穿州過省,足跡踏遍長、珠三角(長三角即上海,浙江及江蘇等地;珠三角即廣東省主要縣市)。雖算不上是「中國通」,但對中國國情自當有較深認識。儘管如此,對於一些經濟發展較落後之省份,心裡自然有著不一樣的感覺,希望能深入其中,體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狀況-特別是到達一個聞所未聞的江西城市:尋烏縣。

此次工作假期主要目的有二:一方面協助當地植樹,增加植被而減少水土流失,保水護水;另一方面為尋找供應香港食水的源頭-東江源水的出水口,了解源頭居民的生活環境及狀況,帶出一直被人忽略的小眾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生活,並提高港人對一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卻被社會遺忘的村民的應有關注。

四天三夜的行程就在一個熟悉的城市-深圳展開。乘坐了超過8小時的遊覽車,穿過整個廣東省,映入眼簾的情境漸轉荒涼,終於抵達了旅程的第一個站點:尋烏縣菖蒲鄉黃田村。

對於一個城市人而言,能漫步於田野間確實是寫意之舉;但見田中雜草處處,而在耕種的都是年紀老邁之人,心裡卻滿不是味兒。由於在村中除了耕種外並沒有別的工作可做,許多年青一輩早已離鄉背井,到城市打工賺錢。如今只剩下大批老年人和孩童在村中過活。眼見一眾稚子,心裡不其然為著他們的未來擔憂:未來的路可以怎樣走?還是長大後也必須離開家園,為生計而東奔西跑?亦暗自慶幸生於香港這個地方,也算是幾生修到的福氣。

完成植樹活動後,一眾義工及學子合照 「同喝一口東江水,同護一條母親河」 照片嗚謝: 香港地球之友第二天就是要動動手腳的日子-與一眾義工朋友到黃田村旁的山坡植樹。本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活動,對都市人而言卻是一點不易;在陡峭的山坡,在較早前村民已經「準備」好的泥洞,把預先安排的樹苗放好,再用鋤頭翻翻泥土,把樹苗壓實。其實每一步都不簡單,特別是擔心會足下一滑,稍不留神便會滾下山坡。但隨行之當地小學義工卻在山坡上四處奔跑,如履平地,心只好苦笑「技不如人」!也為這些年青人的身手暗自喝采。

在兩個多小時的「勞動」後,終於把所有「預先安排」的泥洞給放進了樹苗。與其說是到當地協助栽種樹木,倒不如說是當地人為我們這些城市人提供一個活動手腳的機會吧。

其實主辦單位每年都會向香港大眾及機構,為協助東江源頭的貧困村落籌款,改善當地居民生計同時,亦教育當地人保護東江水的重要性。

香港人每年付上過億港幣的代價向廣東省購買食水,但位處江西東江源村的村民卻得不到絲毫好處,更因為要保持源頭的潔淨而放棄一直賴以為生的大型農業和稀土開採。更甚者,由於一些開發商的不負責任,因早期開發稀土的工程而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卻要當地人默默承擔!

誠然,國家政策和支援無論再好都必有不足之處。但親歷其境後,更會令人覺得民間的力量可以為如斯狀況帶來甚麼改變?而在發展,保育,民生和平等各方面,一般市民大眾如何可以參與其中,還是不聞不問,獨善其身?

雖然面對的處境在外人眼中看來是悲觀難過,但當地人可能早已習慣面前的困境而表現得積極樂觀。農村人的好客熱情,農村菜的天然美味,農家智慧的物盡其用,農村環境的寫意閑適,一點一滴都是都市人嚮往卻又遙不可及的生活方式。畢竟要捨棄文明便利的生活模式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吧。

第二天的下午,就是要和相處了短短十數小時的黃田村告別,出發到此行另一個主要的目的地-東江源村。一路上,天色顯得十分不穩定,但卻無阻一眾人「視死如歸」的精神,誓要到東江源頭一探究竟。

離開了黃田村約四小時的路程,天已入黑,終於來到了一個比黃田村更寂靜的境地。我們所下榻的地方只有小屋幾間,而我們被安排寄宿於一家由兩夫婦經營的小賣店內。言談間得知他們的兒女都早已離開家園,住在城裡讀書,只有在週未才回家一家團聚。在村的盡頭是一家小學,聞說有些學童每天要步行兩三小時上課下課,實在是「毅力可嘉」!

到了第三天,終於來到行程的高潮-上山尋源!雖然天氣更趨不穩,一直下著毛毛細雨,但仍無阻一眾尋源的熱心!其實此行另一目的,是要協助帶走沿途所見的垃圾,包括由遊客帶來的食品包裝,飲料包裝等。雖說此地一片荒蕪,但人類的私慾無遠弗屆,遺下了大自然不能消化之廢物。經過雨水的洗禮,步行的難度驟增,上山時已開始手腳並用,撿走垃圾的目標亦只好暫且放下。同時亦深切體會到「上山容易下山難」的道理,畢竟一雙爬山鞋也因過勞而「報銷」了。

在晚上的分享會,各參加者都帶著疲倦的身軀,卻熱烈地討論可以為東江及村民帶來甚麼改變。特別有關廢物處理的課題上,如何教育村民不要因貪圖方便而破壞環境的潔淨。大家亦嘗試出謀獻策,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及各界對東江源村的關注及期望。可見除了我以外,每個人都為著過去幾天的經歷,對這條河流,這條村落起了不一樣的關切。

大家冒著毛毛細雨,終於到達東江水之源頭! 照片嗚謝: 香港地球之友

半年後的今天,再看到地球之友為了東江水源的保育舉辦了形形式式的活動,培育一批又一批的「東江之子」把保水護水的信息發揚開去。真希望有更多的人會對水資源的保護有更高度的關注。也希望來年會再有機會,可以見到一條潔淨的。東江水,再一次「植林保水,東江尋源」!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