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磅

「定存大自然」財富用不完:阿里磅自然生態農場工作假期

  • 作者 TEIA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日期 2020.12.25
周昭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隨著山林的開發,自然環境逐漸消逝的狀況下,人們親近自然,孩童在自然環境中成長的機會也隨著變少。

石門嵩山梯田景觀。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曾經是美商藥廠重要幹部的王德昌,希望為下一代孕育一個可賞、可學、可玩、可愛的自然生態寶庫,相信「與其為子孫積存財富,還不如為他們留下美好的自然。」於是在28年前放棄高薪工作與好友集資在新北市石門鄉阿里磅的一處優美谷地創設了面積約10甲的自然生態農場,開啟「定存大自然」的道路。

人類取一分 生物留九分

阿里磅自然生態農場除了溪流生態系,還錯落著溼地生態系、草原生態系、池塘生態系及森林生態系等。為保存原有的優美地貌與生態資源,生態農場在創設初期便進行資源調查,了解土地所擁有的生態資源。原本非相關科系畢業的王德昌,為農場自然資源的管理、保護及經營規劃,更考取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以進修專業知識。

農場以低度開發為規劃原則,在既有的步道路線外,不再繼續增加新的路徑,並以步道及步道兩側各2公尺的範圍劃定為生態干擾區域,而干擾區域目前僅占園區的10%,其餘的90%則維持原始自然狀態,保留了動物藏匿及生活的空間,以融合人與自然共存之環境。更堅持採行每天150人的總量管制措施,同時在時間與空間上以分隊帶開的方式彼此錯開,讓每個人都可享有不受干擾、親觸自然以及傾聽自然聲音的機會,找回人與自然連結感受土地的溫度。

一人一力 合力為下一代保留美好自然

由於生態農場的目的除了棲地的守護之外,還希望提供大眾親近自然及向自然學習的場域,再加上對環境友善的環境維護方式,是需要較多的人力協助,於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08年開始與阿里磅自然生態農場合作舉辦生態工作假期,依照棲地環境的需求,邀請志工參與環境守護行動,推展友善環境生活觀念,將台灣美麗生態展現眼前,並藉由在地生態導覽與深度社區探訪中,讓志工思考土地流失後造成的生態影響。

經由親手實作,實際為土地付出,志工將環境保育的概念深植於心,並將該次的體驗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工作假期志工一同守護阿里磅農場環境多樣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保留棲地 創造農場生機

在鮮少人為干擾以及帶領志工一起協助棲地營造,阿里磅農場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的自然演替,除了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外,部分物種數量也逐漸上升。歷年來的生物相調查中,已記錄有100多種蝴蝶、70餘種鳥類、19種蛙類以及60餘種蜻蜓等。農場中7座水池濕地皆可觀察到不同之生物相。

更發現有台灣特有種與保育類動物的台北赤蛙以及數量稀少的漆黑蜻蜓。農場設立初期,台北赤蛙調查雖少,但透過棲地規劃保留原有的溼地環境,並營造各種水生植物供蛙類棲息覓食,藉此使珍貴的台北赤蛙數量從偶然可見增加到上百隻,成為一處青蛙樂園。

結合社區 創造在地綠色經濟

除了生態保育之外,透過社區資源口述歷史與建築地景調查中發現,「紅茶」為過去阿里磅一帶非常重要產業,而此地之紅茶更可說是台灣最早開始栽種紅茶的產地。日治時期阿里磅紅茶製茶師傅更曾獲得日本天皇的召見。但隨著日本人離台,國人飲茶習慣轉為以烏龍茶為主的情況下,紅茶產業逐漸沒落。再加上台北都會區發展、核電廠設立等因素,讓在地石門鄉人口逐漸外移到台北,社區也逐漸没落。

為擴大生態保育並推廣結合了自然保育、社區生活、經濟活動與文化之「里山倡議」行動,自然生態農場場長王德昌與在地社區合作,進行百年梯田復育、紅茶文化復興,並與社區結合辦理生態工作假期,邀請志工一同參與百年文化地景的保存、維護、重建並重新栽種茶樹,逐漸恢復昔日景象。更隨著近年紅茶文化的復興,期待阿里磅紅茶再度成為地方特色產品,在友善農耕中恢復社區土地生機,促進社區發展。

志工力量為「定存大自然」精神增添源源不絕的利息

曾發起號召1000個家庭共同出資守護土地信念的場長王德昌認為:「到處都可以有1000個家庭」,希望「定存大自然」的想法可以獲得更大的迴響,守護台灣美麗的自然環境。而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參與,更是一個讓人人都有機會可以貢獻一己之力的方式,讓眾人集資定存的大自然,可以生生不息的永續下去。

工作假期志工守護阿里磅農場生機。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更多文章